高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情境创设方法研究
李波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 61400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愈发紧密且复杂,如何实现人地协调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指出,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强调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人地协调观” 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的本质,并将这种观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的人地关系知识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逐步形成 “人地协调观”。
一、高中地理课堂情境创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情境创设的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情境创设在培养学生 “人地协调观” 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侧重于知识的讲解和记忆,忽视了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人地关系。课堂教学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缺乏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和情境互动环节,导致学生对人地关系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真正形成 “人地协调观”。
(二)情境与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
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所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无法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例如,在讲解 “工业区位因素” 时,教师可能引入一个与工业生产无关的情境,或者虽然情境与工业相关,但不能很好地体现各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无法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无法通过情境分析深入理解人地关系,降低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三)情境缺乏真实性和启发性
部分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理想化或虚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脱节,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和代入感。同时,一些情境缺乏启发性,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无法激发学生对人地关系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 “生态环境保护” 时,教师仅简单呈现一些生态破坏的图片,而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措施,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无法主动参与到对人地关系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中,不利于“人地协调观” 的培养。
二、高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 “人地协调观” 的情境创设方法
(一)基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生活是地理知识的源泉,将生活实际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引入课堂,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直观认识。例如,在讲解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在城市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商业区往往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区,住宅区的布局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工业区的选址又要考虑哪些环境因素等问题。通过对这些生活中常见地理现象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培养 “人地协调观”。
(二)结合热点话题创设情境
热点话题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关注度,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成为热点话题的背景下,教师在讲解 “全球气候变化” 时,可以引入近期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台风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探讨人类活动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来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对热点话题的讨论,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树立起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 “人地协调观”。
(三)开展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 “人地协调观” 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人地关系,能够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重要性的认识。例如,在讲解 “农业区位因素” 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村或农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情况,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与农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地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体现,认识到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实现人地协调的重要手段。
三、情境创设对培养学生 “人地协调观” 的积极影响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情境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情境中,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人地关系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基于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地理现象充满好奇,渴望了解其背后的地理原理,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学习,有利于 “人地协调观” 的培养。
(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人地关系案例和问题情境,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运用综合思维方法来理解人地关系的本质。例如,在运用案例分析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案例中涉及的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土壤等)和人文因素(如人口、经济、政策等)对人地关系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地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 “人地协调观”。
结论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 “人地协调观” 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真实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 “人地协调观” 的形成。为了更好地发挥情境创设在培养学生 “人地协调观”中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情境创设,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具有真实性和启发性的情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中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究和交流,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教学价值。为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核心素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琰.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情境设计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 2023.
[2] 殷伟林.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 2022.
[3] 徐仰理 .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 [J]. 地理教学,2024(14):22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