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王丹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712000

摘要: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高校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正确价值导向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对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以及现状问题的梳理,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活动引导、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以期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 12 个基本内容。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内涵,使创新创业活动更具意义和价值;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有效的途径,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确保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向符合国家发展需求,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挑战。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已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创新创业中坚守道德底线,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通过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

(三)纠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取向偏差的需要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长远发展。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创新创业活动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也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认识到创新创业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更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现状

1.部分高校开展探索实践

高校普遍认识到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开设创新创业伦理课程,将价值观纳入教学大纲,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责任与奉献。一些高校已形成特色做法,如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具有社会价值的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这些探索为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借鉴。

2.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

高校通过创业论坛、讲座等活动,邀请优秀创业者分享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创业观。思政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案例,增强教学实效性。各类活动注重价值引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融合趋势有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问题分析

1.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部分高校过于强调知识技能传授,忽视价值观培养。教师往往侧重商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对价值引导关注不足。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脱节,难以实现有机融合。一些教师认为创新创业主要是经济行为,忽视了其育人功能,使教育过程缺乏价值引领。这种理念偏差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

2.课程体系不完善

虽已开始探索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但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单一等问题。专门课程较少且不够深入,课程间衔接不紧密,缺乏系统性。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难以形成育人合力。现有课程内容更新滞后,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且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价值观的有效培养。跨学科课程整合不够,影响教育效果。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校缺乏既懂创新创业又熟悉价值观教育的复合型教师。部分教师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对价值观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有效将二者结合。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专业发展支持不足。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有限,影响教育质量。高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4.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实践项目层次较低,缺乏深度和广度。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评价激励体系不健全。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实践基地建设缺乏长期规划,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机会。

5.校园文化氛围待优化

校园文化活动商业气息浓厚,价值引领不足。典型事迹宣传力度不够,榜样示范作用未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不够,难以形成良好育人氛围。校园媒体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价值观传播效果有限。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和吸引力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深刻认识到价值观引导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具体而言,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将企业家精神、商业伦理、社会责任等内容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项目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价值观。同时,高校要建立由教务处牵头,学工部门、创新创业学院、各院系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等方式,促进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融合。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将价值观融入效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确保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地。

(二)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应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具体而言,开设“创新创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等专门课程,系统传授价值观内涵及其在创业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在创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中,融入诚信经营、绿色发展等价值理念。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比如,通过分析小米、华为等优秀企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组织学生到创业园区、科技企业实地考察,了解企业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此外,课程考核应将价值观认知和践行情况纳入评价体系,通过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开展创业实践等方式,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内化程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价值观教育融入的关键。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创业实践经验不足、价值观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要从教师培养机制入手,建立系统的教师发展体系。首先,要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选拔有创业意愿的教师到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如参与企业战略决策、项目运营等核心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业实训营,通过项目路演、创业大赛等形式提升实战能力。其次,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每学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与价值观融合的专题研讨,邀请优秀企业家和思政专家进行案例教学指导。建立教师工作坊,定期开展教学经验分享和教学难点突破研讨。再次,要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将价值观教育效果纳入考核指标,从学生评价、同行评议、项目成果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设立“双创明星导师”评选制度,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中予以倾斜。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落实。

(四)完善实践平台建设

创建“校内孵化+校外实践”双轮驱动的实践平台体系。校内孵化基地是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要配备专业的指导团队,建立从项目筛选到过程指导的全链条服务机制。重点支持具有社会价值的项目,如乡村振兴、环境保护、养老服务等领域。为优质项目提供场地、资金、导师等资源支持,并将社会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要加强基地的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创业沙龙、项目展示等活动,营造重视社会责任的创业氛围。校外实践基地则要与践行社会责任的优质企业建立合作,让学生通过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选择在公益创投、社会企业等领域有突出表现的企业作为重点合作伙伴,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完善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将价值观转化为创业行动。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文化生态系统。要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打造融媒体宣传矩阵,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校园APP等平台,生动展现优秀创业项目的社会价值。重点打造“创业者说”系列访谈栏目,邀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成功创业校友分享经验。在采访中深入挖掘创业背后的价值观故事,如某电商平台校友帮助农民增收的创业历程,某环保科技公司创始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创业经验。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季”主题活动,通过创业计划竞赛、公益创投大赛、社会企业展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在评选“双创之星”时,将社会效益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表彰那些在乡村振兴、科技助农、养老服务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创业团队。通过系统化的文化建设,让创新精神与责任担当成为校园的主流价值追求。

结束语:

总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实践平台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措施,高校能够培养出既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又肩负社会责任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将在创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振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因和路径[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7(02):48-52.

[2]赵志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21.

[3]谢文曼,杨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9):156-157.

[4]翁灏.思想政治教育芬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1):152-155.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24年度创新创业专项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编号CXCY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