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优化设计与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汪烨 胡丹
邵阳市第三中学 422000
引言
“双减”背景下,教育重心转向提质增效,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改革尤显重要。该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承担价值引导与素养培养使命,但传统作业多为习题和背诵,缺乏探究性与吸引力,学生积极性不足。亟需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与提质并行,同时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避免唯分数论,更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综合素养。本文将从作业设计和评价体系两方面探讨具体路径。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仍存在数量多、质量低、形式单一的问题。首先,作业偏重背诵与抄写,忽视思维与表达训练,机械化作业既增加负担,又削弱兴趣。其次,作业缺乏生活性和实践性,教师往往局限教材内容,未能引入社会热点与现实案例,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再次,评价方式单一,仅重正确率和书写完整度,忽略思维过程与价值表达,导致学生作业流于应付。部分学校在“双减”后只减少数量而未提升质量,出现“轻负低效”的现象。因此,如何实现“减负提质”是作业改革的关键。
二、双减政策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优化设计的思路
在“双减”要求下,思想政治课作业应坚持“总量控制、质量优先、类型多样、实践导向”。首先,要“减量提质”,合理控制作业数量,避免机械重复,注重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其次,要突出开放性与探究性,可结合共同富裕、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时事,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或撰写小论文。第三,要强调生活化与实践性,让作业贴近家庭、社区和社会实践,如开展政策调查或环保观察。第四,要体现分层与个性化,设计必做与选做结合的任务,兼顾基础与拓展,实现因材施教。最后,作业应与课堂教学互补,成为知识延伸和深化,而非简单重复。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优化作业设计必须辅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双减”政策下的减负增效。多元化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思维方法、合作精神和探究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的对错。例如在小组讨论作业中,评价应涵盖学生的参与度、观点的深刻性与合作能力。第二,突出综合性评价。思想政治课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还应注重价值观引导和能力培养。因此,评价指标应涵盖知识理解、思维品质、表达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个维度。第三,注重发展性评价。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能力发展是动态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鼓励其不断超越自我,而不是仅仅进行横向比较。第四,完善多元化主体参与。除了教师评价,还应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学生自评有助于增强学习反思意识,同伴互评能够激发合作与竞争意识,家长评价则有助于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第五,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在线作业平台与学习管理系统,教师可以收集学生作业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精准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四、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效果
以某重点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为例,教师在学习“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专题时,设计了多元化的作业与评价方式。首先,布置了一个小组探究任务:以“身边的共同富裕”为主题,调查家庭、社区或网络中关于共同富裕的认知与实践案例,并形成小组展示。学生通过采访、问卷与资料查找,深刻理解了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并在展示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其次,教师还布置了个人反思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撰写“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与责任”小论文,引导其进行价值思考与情感表达。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根据内容质量进行评分,还引入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注重过程与表现。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不再局限于背诵书本知识,而是在探究与思考中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增强了表达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实践表明,这种作业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形成了良性的学习氛围。
五、未来发展的展望与路径
“双减”政策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与评价改革提供了契机,但其落实仍需持续探索。未来的发展路径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推动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的融合,在作业中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汲取价值营养。其次,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作业设计与评价创新的能力,通过培训与教研实现教师观念与方法的转变。第三,推动作业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开发丰富的在线作业库与智能评价系统,实现个性化布置与精准化反馈。第四,探索多学科融合的作业模式,将思想政治课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形成跨学科项目学习,增强作业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最后,要注重形成制度保障,建立作业设计与评价改革的长效机制,确保“双减”政策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结论
在“双减”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优化与评价改革既是减负之需,也是提升育人实效之要。坚持“减量提质”,设计开放、探究、生活化的作业,有助于激发兴趣、培养思维与责任感;建立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突出过程性与发展性,可全面反映学生成长。未来应持续深化改革,推动课堂与课后衔接,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嘉丽 .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杭州师范大学 ,2024.DOI:10.27076/d.cnki.ghzsc.2024.000584.
[2] 周小群. 新高考背景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D]. 西南大学,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215.
[3] 何媛娜 . 奋斗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