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精准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聂佳鑫

邢台市南和区郝桥镇中心学校

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精准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强调基于学情分析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精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探究聚焦小学数学精准教学实践探索,从学情诊断、难点突破、评价反馈三个维度系统探讨教学策略,期望能够提升教学效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培养核心素养,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精准诊断学情,科学设计教学

精准学情诊断作为数学教学首要环节,需建立多维度诊断体系全面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应当采用课前预习单、思维导图等多种工具,收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等信息,通过个别访谈、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获取学生数学概念理解程度、计算能力等综合表现。学情诊断应注重横向比较与纵向追踪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记录学习轨迹分析知识掌握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形成连续性观察记录,针对诊断结果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为不同类型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特点教学支持。

科学教学设计应基于学情诊断结果,遵循数学知识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规律,教师需明确每节课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在内容组织上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原则,构建清晰知识脉络,教学过程设计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数学思维。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梯度学习任务,满足学习需求,教学资源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数学应用价值,课程资源包括实物、图片等多媒体材料,以及实践活动与探究任务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设计还应包含学习评价环节,通过适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闭环,科学教学设计注重细节把控,关注每个教学环节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二、深入分析难点,巧妙突破重点

深入分析难点需从数学概念本质出发,教师应探究知识网络结构梳理倍数因数概念间联系,四年级学生思维特点表现为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倍数因数概念抽象性较强,学生理解困难主要源于概念混淆、判断方法欠缺以及应用能力不足。教师应识别倍数因数教学关键点:一是概念区分明确倍数因数关系,二是判断方法掌握倍数因数特征,三是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难点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包括形象化教学降低抽象度,类比法促进概念理解,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分层教学满足不同水平需求,同时应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创设贴近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实践操作构建概念认知逐步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思维品质。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倍数和因数》教学实例中,教师应当设计购物情境导入新课,课前准备若干不同颜色贴纸代表不同商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商品平均分装。例如“12 个苹果需装入几个袋子,每袋装几个苹果?”通过实物操作学生尝试不同分法:1 袋装 12 个,2 袋每袋 6 个,3 袋每袋 4 个,4 袋每袋 3 个,6 袋每袋 2 个,12 袋每袋 1 个。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袋数与每袋苹果数乘积恰好等于总数 12,教师适时引入概念:称 12 为这些数倍数,这些数为 12 因数。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倍数因数判断方法,通过数表操作发现倍数规律,用除法验证因数关系,难点突破环节教师设计数字卡片游戏,让学生找出给定数字全部因数或特定倍数在竞赛氛围中巩固概念。应用拓展阶段设计校园植树问题:“学校要在操场周围种 36 棵树要求每边棵数相等,请问操场可能为哪些形状?”学生通过找出 36 因数分析可能形状。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多元评价反馈,持续优化方法

多元评价反馈体系构建应围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针对小数乘法教学特点,评价维度应包含计算能力、思维过程等方面,教师应当设计多层次评价工具,包括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参与情况与思维表现,学习任务单跟踪练习完成质量,小组合作评价表考察交流互助能力以及单元测试检测知识掌握程度。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整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形成全方位评价网络,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习全过程重视学习进步幅度而非单纯结果。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如思维导图展示概念理解,错题分析反映思维盲点,数学日记记录学习感悟,评价结果分析应注重数据挖掘,找出共性问题与个体差异为教学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教师应建立评价反馈闭环机制,针对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修正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实现精准教学。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小数乘法》教学中,教师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巧妙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小数乘法计算方法初步认识,教师根据预习情况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引入:“商店里一块巧克力售价 6.5 元,小明买了 2.5 块,需付多少钱?”学生解决问题后采用红绿灯自评卡,标记自己对计算过程理解程度。随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小数乘法计算法则,完成梯度任务单,小组内互评合作质量与贡献度,教师设计小小讲师环节,请学生讲解小数乘法计算步骤与要点,全班评价讲解清晰度与准确性。课后布置应用性作业,学生查找生活中小数乘法应用实例制作数学小报告,通过作品展评形式检验知识应用能力,单元测试后教师组织错题诊断会,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基于评价结果教师调整后续教学,针对普遍存在小数点位置判断错误问题增设专题训练,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安排一对一帮扶,对于掌握较好学生提供拓展性问题,实现分层教学。

结论:小学数学精准教学策略探究表明,构建完善学情诊断机制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能有效提高教学针对性,深入分析教学难点运用多样化突破策略,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持续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精准教学实践证明此类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激发学习兴趣,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精准教学实现路径,深化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一体化探究。

参考文献

[1] 王玉娟 . 大数据背景下小学数学精准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5(7):110-113.

[2] 石雯 . 小学数学精准教学策略 [J]. 2023.

[3] 金鑫 . 大数据下小学数学精准教学策略 [J]. 文理导航 , 2023(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