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船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作者

平家秀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1400

100 年前,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宣告成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启了乘风破浪的壮阔航程。“红船精神”由此萌发,它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勇担大任、开天辟地的不朽传奇。高职院校是我国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给端,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及校园文化中积极挖掘“红船精神”价值,对于培育有坚定理想信念、有创新创造精神、有担当奉献品格的新时代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 “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的鲜明特征的体现。百年前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在危亡时刻应运而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此后,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科学真理在中国大地上生动演绎,开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新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纵观共产党百年历史,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贯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支柱理想指引方向,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100 年前,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缺乏雄厚财力人力的背景下,13 个平均年龄 28 岁的人怀揣“冲破历史至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的热忱,冲破阻碍登上“红船”,开启中国近代史新篇章。100 年来,不管遇到怎么样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都能矢志不渝进行艰苦卓绝斗争,正是由于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已经融入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血脉。

(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红船精神”是先进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的使命担当精神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立党为公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实践与理想追求,是激励早期共产党人为实现政党使命而抛家舍业无私奉献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 “红船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联系

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都是生力军。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淡漠、担当精神欠缺等问题,用“红船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既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

“红船精神”鞭策高职学生创新创业

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阵地,承载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任。由于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学生普遍缺少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探索创新的思维习惯,高职学生又具有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等特点。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作为“红船精神”的灵魂,理所当然成为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价值导向,它启迪学生超越突破原有的思维范式,技高人胆大,求新求异,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时代高职院校担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历史使命,应充分挖掘“红船精神”中的改革创新元素,涵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开拓进取,做新时代的“拓荒牛”。

(二)“红船精神”涵养高职学生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缺失,就会精神空虚,就会因“缺钙”而得“软骨病”。高职学生是支撑未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追求理想的高度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其中消极观念和不良思潮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高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一定程度冲淡了他们的政治认同。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用革命先辈的初心印记感染鼓励他们,引导学生检视自身的思想境界,夯实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以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红船精神”激励高职学生实干担当

当代高职学生成长在物质充裕、科技发达、文化多元的新时代,崇尚自由和独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思想功利化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奉献意识,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以“躺平”、“佛系”为荣,也有学生奉行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任务,亟需敢干敢拼无私奉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高职学生作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中坚力量,培养其担当务实、吃苦耐劳的高尚品格尤为重要。“红船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具有强大的精神感染力,能够督促大学生积极进取、勇担使命,自觉坚守人民立场,培养他们传承担当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三 “红船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它最终落脚点与着力点在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学生是支撑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他们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专业素养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红船精神”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把“红船精神”融入高职课程育人体系

高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专业课,都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应根据不同课程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嵌入“红船精神”元素,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红船精神”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上积极主动融入“红船精神”。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可将“红船精神”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意义为切入点,提升大学生对“红船精神”的认知水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程中,将“红船精神”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点相结合,来激励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选择性融入“红船精神”。高职院校专业课比重较大,贯彻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和思维方法,把思政元素如盐在水一样适时适度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情境中。

(二)把“红船精神”融入高职文化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具有感染性、浸润性、导向性特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最终旨归。职业院校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应把专业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红船精神”作为优秀红色文化,应作为优质文化育人资源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首先,将红船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校园精神文化相辅相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校园物质文化的载体有校园建筑、校园雕塑、校园公告栏、校园陈列品,以及在各个地方悬挂或张贴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宣传语录等。“红船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可以利用这些硬件环境使自身具体化、形象化,以浸润式,隐蔽式的文化育人模式影响学生,滋养人心,在“润物无声”中提升学生素养。其次,将红船精神融入专业文化。专业文化是指学科领域内专业共同体创造并形成的与其职业生活相对应的价值观、传统作风、使命追求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专业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红船精神”融入专业文化,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文化深度耦合、协同推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还能增强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第三,将“红船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深沉的、强大的文化力量,要将“红船精神”融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建设过程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让学生浸染于红色校园文化中,激发学生的信仰力量。

(三)把“红船精神”融入高职实践育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红船精神”作为抽象的认知,要变为个人的深刻感受需要经由实践才能够完成。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思政 + 社会大课堂”和“思政 + 数字技术”等创新模式,将“红船精神”融入教学类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类实践活动。如学生可以实地走访参观南湖红船,身临其境感受“红船精神”;也可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如采用 5G+ 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学生通过 VR 走进南湖纪念馆,与“中共一大代表”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体会“红船精神”的本质内核与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2] 毛泽东 . 毛泽东选集 ( 第三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91:1005.

[3] 习近平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

面 [N]. 人民日报,2016-12-09(1)

[4] 习近平. 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 光明日报,2005-06-21

[5] 张有武 陈智.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现实价值与传承发展[J]. 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20(12).

[6] 李黎霞.“红船精神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 2014.6

[7] 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

[8] 胡晓阳. 李大钊与“红船精神”的形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