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电网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优化研究

作者

张荣

西安同陆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一、智能电网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智能电网融合先进技术,实现电力高效传输、分配和管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其核心,负责电力各环节实时监测、控制和调节,其稳定性关乎智能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稳定的控制系统是保障电力供应连续性的基础,若不稳定,可能导致电力设备异常、传输中断,如引发变电站开关误动作致大面积停电,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是实现智能电网智能化调度的前提,稳定运行能确保调度指令准确执行、数据传输可靠,若稳定性不足,会影响调度效果。此外,稳定的控制系统能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可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发现隐患并控制,还能在突发情况快速响应,减少损失。

二、影响智能电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一)外部干扰的多样性和影响

智能电网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外部干扰。其中,电磁干扰是最为常见的干扰形式。由于智能电网中包含有大量的高压设备,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对控制系统的电子设备和通信信号造成干扰。此外,气候因素也会对智能电网控制系统产生影响。例如,极端天气如雷暴、大风等,可能会对户外控制设备和线路造成损坏,甚至导致系统瘫痪。同时,人为干扰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恶意破坏、误操作等行为,都可能导致硬件损坏或软件出错,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二)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故障排查的困难

智能电网的规模庞大,环节众多,因此其控制系统的结构也相对复杂。控制系统包含有大量的设备,这些设备之间通过复杂的网络进行连接和交互。这种复杂的结构增加了故障发生的概率。一旦某个设备出现故障,可能会对其他设备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下降。此外,由于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故障的排查和维护也变得相对困难。

(三)设备性能的差异和老化问题

智能电网控制系统中的设备种类繁多,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在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设备可能存在精度不足等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此外,设备的老化问题也不容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的性能会逐渐下降,这可能会导致控制精度降低,甚至出现故障。此外,设备参数的匹配问题也会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果参数设置不合理,可能会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

(四)软件系统的质量和数据处理的挑战

软件系统是智能电网控制系统的核心,其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软件系统中存在的漏洞或错误,可能会导致系统出现异常。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软件系统需要不断进行升级。然而,如果升级程序存在问题,或者与硬件不兼容,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或运行不稳定。此外,数据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问题。智能电网控制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实时数据,如果数据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到控制决策和系统的稳定性。

三、智能电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稳定性优化策略

(一)加强抗干扰设计

针对外部干扰因素,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是提高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硬件方面,选用抗干扰能力强的电子元件和设备,对敏感电路进行屏蔽、接地处理,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例如,将控制系统的电子设备放置在屏蔽柜中,避免受到外部电磁场的干扰。

在通信方面,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通信技术和协议,如光纤通信、无线加密通信等,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同时,对通信线路进行合理布局,避免与高压设备、强电磁场设备近距离接触,减少干扰。

对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加强设备的防护措施。选用具有防水、防雷、耐高温、耐严寒性能的户外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部件。此外,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在极端天气来临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天气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二)优化系统结构

简化系统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设备和连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在设计系统时,遵循模块化、标准化的原则,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各模块之间通过标准接口进行连接,便于故障排查和维护。

加强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统一接口标准和数据传输协议,确保信息交换的顺畅。建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控制机制,实现各子系统的无缝对接和协同工作,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采用分布式控制结构,将控制功能分散到各个局部控制器中,减少集中式控制带来的风险。当某个局部控制器出现故障时,其他控制器仍能正常工作,避免整个系统瘫痪。同时,分布式控制结构还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三)合理选型与维护设备

在设备选型时,选择性能稳定、质量可靠、抗干扰能力强的产品,优先选用具有良好口碑和成熟应用案例的厂家生产的设备。同时,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对设备的性能参数进行严格测试和验证,确保设备能够满足系统的运行要求。​

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制定设备维护计划,按照计划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对控制器进行软件升级、对通信设备进行性能测试等,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存在的问题,避免设备老化和性能下降对系统稳定性造成影响。

对于性能差异较大或老化严重的设备,及时进行更换,确保系统中所有设备都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更换设备时,注意设备之间的参数匹配,确保新设备与原有设备能够协调工作。

(四)提升软件系统质量

加强软件程序的开发和测试,采用规范化的软件开发流程,减少软件漏洞和错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多次严格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确保软件的功能正确、运行稳定。

定期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更新,及时修复发现的漏洞和问题,增加新的功能以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在软件升级前,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升级后的软件与硬件设备兼容,不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优化数据处理算法,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采用先进的数据滤波、降噪技术,减少干扰对数据的影响;合理设计数据存储和传输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同时,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防止数据丢失导致系统运行异常。

四、结论​

智能电网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保障智能电网安全、高效、可靠运行的关键。其稳定性受到外部干扰、系统结构复杂性、设备性能差异、软件系统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加强抗干扰设计、优化系统结构、合理选型与维护设备、提升软件系统质量等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对稳定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持续开展稳定性优化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为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智能电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彬琦 , 刘钊 , 张杰 . 智能电网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 [J]. 自动化博览 ,2025,42(03):70-73.

[2] 张宸睿 .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协调控制研究 [J]. 自动化应用 ,2025,66(02):147-149.DOI:10.19769/j.zdhy.2025.02.039.

[3] 王钰 . 智能电网中调度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04):145.DOI:10.20109/j.cnki.etse.2016.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