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产教融合的工程管理专业“工科+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王妍妍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32000

摘要:本研究围绕工程管理专业"工科+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展开,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深入分析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通过构建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探讨了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深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产教融合对提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的培养路径为高校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推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

1 绪论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工科与管理学科的交叉领域,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然而,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基于产教融合理念开展"工科+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推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2 工程管理专业"工科+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2.1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发展

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产业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方面的有机融合,旨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近年来,产教融合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其发展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制度化推进的过程。产教融合强调教育要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产业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双方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2.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工程技术知识,又要具备管理学素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工程认知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质。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还需要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等新趋势,这进一步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2.3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理论主要包括合作教育理论、校企协同创新理论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等。合作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职业实践的结合;校企协同创新理论强调高校与企业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则关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些理论为工程管理专业"工科+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指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3 工程管理专业"工科+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分析

3.1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

当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未能及时反映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的应用;工科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导致学生难以将两类知识有效融合;实践课程比重不足,学生缺乏真实项目经验。

3.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是一个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理论课程占比过高,实践教学时间和质量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课程脱节,难以达到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的目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多限于课堂模拟或简单实习,缺乏真实工程环境的深度体验。

3.3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以下问题:合作形式浅层次,多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和就业推荐等环节;合作内容单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不够;合作效果难以持续,缺乏长效激励机制。这些问题导致校企双方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产教融合效果不佳。

3.4教师队伍复合型素质不足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复合型素质不足,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要么偏重工科背景,要么侧重管理理论,难以胜任跨学科教学需求;教师企业实践和继续教育机会不足,专业能力更新滞后于产业发展。

4 基于产教融合的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设计

4.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工科与管理知识的融合衔接

优化课程体系是提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首先,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相关课程;其次,设计交叉融合课程,促进工科与管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再次,增加实践课程比重,设置贯穿全学程的项目式课程;最后,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项目,提高课程实用性。通过这些措施,构建一个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协同互动

改革教学方法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协同互动的关键。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推广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实践导向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虚拟仿真、BIM等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吸引力;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环境下的学习机会;开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活动,促进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3深化校企合作,构建长效稳定的产教融合机制

构建长效稳定的产教融合机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和指导;开展订单式培养,针对企业需求定制特色课程;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如设立校企合作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4.4提升师资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可采取以下策略: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积累工程经验;支持教师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拓展知识结构;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制度,将实践经历纳入职称评定标准;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本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探讨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科+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表明,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师资水平等措施,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利于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郭佳,马艳梅,徐兆赫,等.新工科产教融合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25,(08):149-152.

[2]许适琳,高一鹏,王继忠,等.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两个融合”,建设地方高校一流专业的思考与实践--以北华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5,(02):25-30.

[3]叶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内涵特征、素质模型和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2025,24(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