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自动化设备在智能电网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作者

赵月霞

保定华锐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河北保定 071000

   

引言

智能电网正处于深度演化阶段,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功能、性能和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能源结构持续调整和用电需求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传统电网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自动化设备的智能化转型成为应对挑战的有效路径。现代电气自动化设备不仅承担数据采集、故障隔离与恢复,还作为支撑智能调度与能源管理的重要节点。聚焦设备在感知、通信、控制层面的关键技术应用,有助于厘清其在智能电网构建中的战略价值,并为技术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一、电气设备应用面临挑战

(一)电网复杂性加剧对设备的冲击

用户负荷波动性增强、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及双向潮流形成,使电网结构趋于高度复杂化,显著提升了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稳定性与快速响应能力的要求。传统设备以单向供电为基础,难以适应多电源、多节点并存的新型运行模式,常在故障识别与调控效率上存在短板。负荷分布的动态变化及需求响应的实时性,进一步加剧了控制压力。尤其在大型城市配电系统中,运行模式需频繁切换,自动化设备需具备更强的自适应能力与抗干扰性能,方可保障智能电网稳定高效运行。

(二)新能源接入引发系统协调问题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间歇性与波动性特点显著,加剧了电网运行的不确定性,电气自动化设备在接入环节的适应性与协调性压力陡增。与传统电源不同,新能源电源往往分布广泛、功率波动频繁,导致系统频率、电压易发生剧烈波动。尤其在大规模集中接入区域,设备需要具备精确的预测、柔性控制与冗余支持能力,方可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对调度系统构成挑战,常规继电保护方案难以有效识别多源故障路径,可能误触或漏动,造成供电中断。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联动控制与同步协调也必须高度精准,任何单元响应延迟都可能引发连锁问题。面对这一局面,推动自动化设备在结构层面升级、控制算法智能演化成为当前亟需突破的关键方向。

(三)控制精度需求倒逼功能升级

智能电网强调对运行状态的精细感知与快速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精度直接关系到电网调度效率与运行安全。当前,随着负荷侧响应技术推广和微电网建设提速,设备需要实时识别用电行为并快速调节输出策略。在这一过程中,传统采用固定阈值控制或模糊逻辑控制的方式已不能满足日益严苛的精度需求。在无功补偿、电压调节和频率控制等环节,设备需要在毫秒级别内完成数据采集、参数分析与动作执行,这要求其具备更高速率的运算处理单元和更可靠的数据传输机制。设备的模块化和可拓展性也成为适应未来电网结构弹性的核心指标。为了应对高度集成化与区域自治的智能化发展趋势,设备功能需进一步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演化,以满足日趋严格的系统控制要求。

二、关键技术支撑系统构建

(一)智能感知与边缘设备融合创新

实现智能电网的高效运行,关键在于构建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感知网络体系。智能电气设备需集成多维度传感器,实现对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数及谐波等关键参数的全面感知。在此基础上,边缘计算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设备的响应效率与本地决策能力。通过在配电终端或变电环节部署边缘处理模块,可实现数据的本地预处理、初级判断及反馈指令生成,减少了信息回传中心的延迟与网络负担。智能开关可在检测到局部过载趋势时,立即执行断电或切换操作,无需依赖远程中心指令。传感器模块与边缘计算芯片的一体化集成,不仅提升了电气设备的信息处理能力,还支持 AI 模型嵌入,开展异常检测、自我诊断与预测性分析等功能,为构建自愈型电网打下基础。

(二)保护与监控系统协同运行机制

继电保护与在线监控系统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心组成。智能电网中,二者不再各自为战,而是需要深度协同以应对复杂工况下的多维故障场景。现代自动化设备集成光纤互感器、电子电流检测与高速通信接口,能够精确获取各类电力参数,并通过智能算法快速识别故障类型、范围及可能的演变路径。在线监控系统实时上传设备运行状态,为继电保护系统提供数据支持,使保护动作具备动态调整能力。

(三)信息通信安全与协议优化应用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大量部署对信息通信网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电网中的设备间通信通常采用 IEC61850 等协议,涵盖 GSE、SMV 与 MMS 等子协议,要求高带宽、低时延及强同步能力。

在此基础上,需针对实际场景不断优化通信协议的灵活性与兼容性,以适应不同厂家设备间的协同需求。网络攻击、数据伪造与控制劫持等安全威胁日益严峻,推动设备层面集成数据加密、访问控制与异常检测机制成为基本要求。

三、融合应用推动网格升级

(一)多设备联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在智能电网构建过程中,实现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多层次联动,是提升能源配置效率的关键路径。现代电网内部涵盖主变压器、开关站、配电终端及负荷控制器等多个子系统,各设备在不同电压等级和控制目标下协同运行,构成了动态适配能力极强的网络体系。通过统一的调度平台、边缘智能代理及云端控制系统,设备间可实现运行参数共享、故障协同隔离与优化调度响应。

(二)智能维护体系增强运行稳定性

传统电气设备依赖人工定期巡检与经验判断进行维护,存在工作量大、故障响应滞后等问题。在智能电网环境下,构建以数据驱动的智能维护体系成为保障设备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设备通过集成温度、振动、电流波动等多维传感模块,可实时监测自身工作状态,结合历史数据开展趋势分析与健康评估。GIS 开关设备在运行中通过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监控绝缘状态,发现早期缺陷并预警,避免事故扩大。

(三)构建高弹性区域电网运行平台

面对极端天气、突发负荷冲击及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挑战,区域电网的弹性运行能力日益重要。电气自动化设备通过构建本地自愈控制回路与应急响应机制,为电网平台提供快速恢复能力。当前,在局域网范围内部署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DEMS)与区域智能控制节点,可实现局部区域的断电自愈、供电重构与电压平衡调节。

结语

本文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在智能电网中的关键技术与融合应用路径展开分析,系统梳理了当前设备面临的运行挑战、核心技术支撑以及协同运行机制。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深化,电气设备的智能化、协同化和安全化水平将决定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与稳定性。强化设备功能创新与系统集成应用,是推动智能电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嘉楠 , 郭彦博 . 面向智能电网的电气自动化设备智能运维技术研究 [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3,51(16):128-135.

[2] 刘一峰 , 周宏伟 . 新型电力系统中自动化设备智能化升级路径分析 [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22,42(11):95-101.

[3] 赵彦成 , 陶思雨 . 智能配电网中边缘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J]. 电网技术 ,2021,45(7):2040-2047.

作者简介:赵月霞 1988 年2 月20 日 籍贯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 单位 , 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