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宋畅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第五中学 邮编:130200

摘要:本文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环境中应用情况,通过分析现阶段教学现状与困境,提出融合模式与策略构建方案,探索支持路径与实践优化方向。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参与度,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然而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技术设备局限、教师应用能力不足等挑战。本文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建立智能实验环境,增强教师培训,促进资源共享,旨在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素养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已逐步渗透各学科教学领域。初中物理作为基础科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验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不仅能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问题,更能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围绕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展开探讨,分析现状挑战,构建融合策略,优化实践路径,为推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已在部分学校实现应用,通过三维模拟技术重现实验现象,解决传统实验中器材不足或危险性高等问题。智能测量系统实现实验数据采集自动化,提高测量精度与效率。同时,人工智能辅助评价系统能实时跟踪学生实验操作,给予即时反馈,促进学习成效。部分地区开展物理实验智能助教项目,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回答学生疑问,提供个性化指导。这些应用初步显示人工智能对物理实验教学带来积极影响。

然而,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许多欠发达地区缺乏必要硬件支持,导致技术应用难以普及。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存在差异,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认知不足,技术操作能力欠缺,无法有效整合于教学实践。再者,适合初中阶段物理实验智能化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现有资源普遍存在内容单一、交互性弱等问题。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全适应新技术环境,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能力真实水平。人工智能技术自身局限性如数据安全风险、算法公平性等问题也给实验教学带来新思考。

二、构建人工智能融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与策略

混合实验教学模式将传统实物操作与智能虚拟系统结合,既能保留真实体验又能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实验广度。智能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实验步骤,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协作互动实验模式通过智能平台促进师生交流与小组协作,形成共建知识网络。实时反馈模式利用传感器与智能算法即时捕捉实验偏差,提供矫正建议。课前阶段,智能系统推送预习资料,建立概念框架。在课中环节增强现实技术可视化微观现象,智能测量工具辅助数据分析虚拟助手提供指导,课后阶段智能评价系统生成学习报告精准推荐资源。创设虚实结合环境搭建互联实验室,实现设备远程操控;开发适配初中学情应用程序,内置实验指导与数据处理功能,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整合能力,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开放生态圈。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智能融合教学模式具体应用体现出显著优势。课前,智能学习系统根据学情分析推送声音基本概念微课,学生通过交互式音频可视化工具预习声波特性。在课堂中师生借助智能声音分析仪探究不同乐器发声原理,系统实时捕捉声波频率、振幅等参数并转化为直观图像;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学生能观察到肉眼不可见声波传播过程,智能系统模拟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差异;智能声音实验平台允许学生调整各种参数,观察变化结果。针对弦震动实验,智能高速摄像装置捕捉微小振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分析振动规律,学生可通过平板电脑远程控制实验条件,观察不同张力、长度对音调影响。课后,智能评价系统根据学生实验操作与问题解答情况,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针对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等关键概念理解偏差,系统会推送针对性微课或趣味实验案例。教师利用学情分析平台了解全班掌握情况,调整后续教学计划实现精准教学干预,大幅提升学生对声学现象理解深度与学习兴趣。

三、优化人工智能支持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路径与实践

智能化实验教学基础设施构建应包括硬件设备配备、校园网络环境优化、数字化实验室建设,确保技术应用环境完善。智能教学系统开发须紧扣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聚焦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核心内容,设计情境化实验任务,支持学生探究学习。学习行为分析平台建立能够追踪记录实验全过程,挖掘学习规律,实现个性化指导。教师培训应采取梯度化体系,涵盖技术操作、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科整合能力。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经验交流,推动协同创新。学校层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研究与实践。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熔化与凝固》教学为例,人工智能支持实验教学展现独特价值。学校构建智能物理实验室,配备温度传感器网络系统与智能实验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全过程智能监测。课前,学生通过智能预习系统观看物质状态变化微课,系统根据学习行为推送个性化预习任务。在课堂中学生分组进行冰熔化实验,智能温度传感器自动采集温度数据并实时生成温度-时间曲线,学生无需人工记录,全程专注观察现象与思考问题。智能平台根据曲线特征自动标识相变过程关键时刻,提示学生关注温度保持恒定阶段,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学生可观察冰分子排列方式如何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微观世界变得直观可见。智能辅助系统针对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何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提供个性化解答与模拟演示。实验后智能评价系统综合分析学生操作规范性、数据分析能力、结论准确性等维度表现,生成学习报告。对于部分学生混淆熔化吸热与凝固放热概念问题,系统推送相关微实验与概念澄清资源。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人工智能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发展已成为教育变革重要方向。通过构建适切教学模式、实施有效融合策略、优化支持路径,能够显著提升实验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然而教师应清醒认识到技术仅为手段,教学本质在于培养人。未来的推进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理性看待技术价值,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而忽视教育本质。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 张春霖. 数字化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万象,2022(26):45-46.

[2] 韦瑜.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虚拟实验的应用研究[C]//2019教育发展研究规划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 2019: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