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张俊雄
中船重工 北京 科研管理有限公司
一、引言
中央空调系统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写字楼、酒店、医院等各类场所,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然而,传统的中央空调系统控制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控制精度低、能耗高、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用户需求等。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其应用于中央空调系统成为提升系统性能、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智能控制技术能够根据室内外环境参数、用户需求等多因素,自动优化调整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二、中央空调系统概述
2.1 中央空调系统的组成
中央空调系统主要由冷热源系统、空气处理系统、能量输送分配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冷热源系统负责提供冷量或热量,常见的冷源有冷水机组,热源有锅炉、热泵等;空气处理系统对空气进行过滤、加热、冷却、加湿、除湿等处理,以满足室内空气品质要求;能量输送分配系统通过风道和水管将处理后的冷热量输送到各个空调区域;控制系统则根据设定的温度、湿度等参数,调节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对中央空调系统的整体控制。
2.2 中央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以常见的水冷式中央空调系统为例,其工作原理如下:在制冷模式下,冷水机组中的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后,制冷剂通过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水,自身冷凝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经过膨胀阀节流降压后, 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收冷冻水的热量,使冷冻水温度降低,制冷剂则汽化成低压气体,再被压缩机吸入进行下一个循环。冷冻水通过水泵输送到各个空调区域的空气处理机组,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降低室内空气温度,从而实现制冷效果。在制热模式下,通过四通阀改变制冷剂的流向,使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功能互换,实现制热过程。
2.3 传统中央空调系统控制存在的问题
传统中央空调系统多采用 PID(比例 - 积分 - 微分)控制等常规控制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中央空调系统具有非线性、 时变性和大滞后等特性,传统 PID 控制难以精确建立系统模型,导致控制精度不高,无法满足对室内环境 格的控制要求。其次,传统控制方式无法实时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动态调整系统运行参数 容易造成能源浪费。例如,在部分负荷工况下,系统仍然按照满负荷运行,导致能耗增加。此外,传统控制系统缺乏智能诊断和自适应能力,当系统出现故障或运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智能控制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3.1 模糊控制技术
3.1.1 模糊控制的原理
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智能控制方法,它将人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模糊控制规则,通过模糊推理对系统进行控制。在模糊控制中,首先将输入变量(如室内温度、湿度偏差及其变化率等)进行模糊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模糊语言变量,如 “正大”“正中”“正小”“零”“负小”“负中”“负大” 等。然后根据预先制定的模糊控制规则进行模糊推理,得出模糊控制输出。最后,将模糊控制输出进行解模糊化处理,得到实际的控制量,用于调节中央空调系统的设备运行状态,如调节冷水机组的制冷量、风机的转速、阀门的开度等。
3.1.2 模糊控制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模糊控制在中央空调系统中具有显著优势。由于其不依赖于精确的系统数学模型,能够很好地适应中央空调系统的非线性、时变特性,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例如,在室内温度控制方面,模糊控制能够根据温度偏差及其变化率快速调整空调设备的输出,使室内温度更加稳定地保持在设定值附近,有效减少温度波动。同时,模糊控制可以综合考虑多个控制因素,如温度、湿度、室内人员数量等,实现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多变量优化控制,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能源利用效率。
3.1.3 模糊控制的应用案例分析
某大型商场采用了模糊控制的中央空调系统。在该系统中,通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室内环境参数,并将其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模糊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模糊控制规则,对冷水机组的压缩机频率、风机转速以及新风阀开度等进行调节。实际运行数据表明,采用模糊控制后,商场室内温度波动范围由原来的 ±2℃缩小到 ±1℃,湿度也能较好地维持在舒适范围内。同时,系统能耗相比传统控制方式降低了约 15% ,有效提升了商场的室内环境舒适性和节能效果。
3.2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3.2.1 神经网络控制的原理
神经网络控制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和非线性映射能力对系统进行控制。神经网络由大量的神经元相互连接组成,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学习,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从而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复杂关系模型。在中央空调系统中,可将室内外温度、湿度、空调负荷等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将空调设备的控制参数(如压缩机频率、水泵流量等)作为输出。神经网络通过不断学习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数据,自动优化控制策略,以适应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
3.2.2 神经网络控制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神经网络控制能够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复杂非线性特性进行精确建模和控制。它具有很强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够实时跟踪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神经网络控制可以更好地处理多变量、强耦合的中央空调系统,实现更加精准的控制。此外,神经网络还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当部分传感器或设备出现故障时,仍能通过学习和调整保持系统的基本运行功能。
3.2.3 神经网络控制的应用案例分析
某写字楼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了神经网络控制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构建了一个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控制器,采集了该写字楼长期的运行数据 进行训练和优化。实际运行结果显示,采用神经网络控制后,写字楼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 在夏季高峰负荷时段,能耗降低了约 18%。同时,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得到显著提升,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精度更高,满足了写字楼内人员对舒适办公环境的需求。
3.3 预测控制技术
3.3.1 预测控制的原理
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智能控制策 建立系统的预测模型,预测系统未来的输出响应。根据预测结果和设定的控制目标 最优控制输入,使系统未来的输出尽可能接近期望值。在中央空调系统中,预测控 境参数的变化趋势、空调负荷的预测值以及设备的动态特性等因素。通过不断滚动优化控制策略,实现对中央空调系统的提前控制和优化运行。
3.3.2 预测控制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预测控制能够提前考虑系统未来的运行状态 对即将到来的负荷变化等情况做出提前响应,有效减少系统的动态偏差和超调量,提高系统的控制 稳定性。它可以综合利用系统的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对不同的控制目标(如节能、舒适性等)进行优化权衡,实现中央空调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控制。此外,预测控制还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够适应系统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等不确定因素。
3.3.3 预测控制的应用案例分析
某酒店应用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中央空调系统。该系统通过建立详细的空调系统模型,结合天气预报数据、酒店入住率等信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调负荷需求。预测控制器根据预测结果,提前调整冷水机组、水泵、风机等设备的运行参数,实现对酒店各个区域的精准控温。实际运行数据显示,采用预测控制后,酒店中央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降低了约 12% ,同时室内温度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客人对室内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有效提升了酒店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益。
3.4 其他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
除了上述几种智能控制技术外,还有一些其他智能控制技术也在中央空调系统中得到应用。例如,专家系统控制技术,它将领域专家的经验和知识以规则的形式存储在知识库中,通过推理机根据实时采集的系统运行数据进行推理决策,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解决一些复杂的控制问题。另外,多智能体系统控制技术将中央空调系统划分为多个智能体,每个智能体具有独立的决策和控制能力,通过智能体之间的通信和协作实现对整个系统的优化控制,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智能控制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4.1 节能效果
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对中央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能够显著降低系统能耗。智能控制算法能够根据实际空调负荷实时调整设备运行参数,避免设 在部分负荷工况下,智能控制系统可以精确调节冷水机组的制冷量、风机水泵的 转速等 使设备运行在高效节能区间。相关研究和实际案例表明,采用智能控制技术的中央空调系统相比传统控制方式,节能率可达 10% - 40% 不等,具体节能效果取决于系统规模、运行工况以及智能控制算法的优化程度等因素。这不仅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能源费用,也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
4.2 舒适性提升
智能控制技术能够根据室内人员的需求和环境变化,精确调节室内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不同区域的个性化控制,满足不同区域人员对环境舒适度的不同要求。在会议室、办公室等人员密集且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智能控制能够确保温度和湿度始终保持在舒适范围内,减少因温度波动或湿度过高过低引起的不适感。同时,通过合理控制新风量,能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良好,进一步提升人员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
4.3 系统运行优化
智能控制技术有助于优化中央空调系统的整体运行。 方面,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系统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故障诊断和预警功能,及时发现设 免设备故障导致的系统停机和损失,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的分析和挖掘,能够为设备维护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合理安排设备的维护计划,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维护成本。此外,智能控制还可以实现与其他建筑智能化系统(如照明系统、安防系统等)的联动控制,进一步提升建筑的整体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五、智能控制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5.1 技术复杂性与成本问题
智能控制技术涉及到复杂的算法、模型以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其开发和实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这增加了系统设计和调试的难度。同时,智能控制系统所需的传感器、控制器、通信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软件研发成本相对较高,导致整体项目投资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能控制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对策:加强相关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降低技术实施难度。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智能控制设备和软件的成本。此外,可采用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先在关键设备或重点区域应用智能控制技术,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以减少一次性投资压力。
5.2 系统兼容性与集成问题
中央空调系统往往由多个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设备组成,而智能控制技术需要与这些现有设备进行集成和兼容。不同设备厂商的通信协议、接口标准等存在差异,这给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带来了困难,可能导致系统通信不畅、控制不稳定等问题。
对策: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制定统一的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促进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在系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设备的兼容性,选择具有良好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智能控制产品。对于现有不兼容的设备,可以采用协议转换网关等设备进行过渡,实现系统的顺利集成。
5.3 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智能控制的中央空调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大量的室内环境数据、用户使用习惯数据等,这些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面临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一旦数据安全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能侵犯用户的隐私。
对策: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对传输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设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防止外部非法入侵。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数据的采集、使用、存储和销毁流程,明确数据管理责任,保障用户隐私。
六、结论
智能控制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为解决传统中央空调系统控制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节能、舒适性提升以及系统运行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控制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未来,智能控制技术有望实现更加精准的预测和优化控制,进一步提高中央空调系统的能效和智能化水平。同时,通过与其他建筑系统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智能、高效、舒适的建筑环境。尽管目前智能控制技术在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其在中央空调系统乃至整个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将为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都。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J]. 日用电器,2021,(9):55-57.
[2] 姜子炎,代允闯,江亿。群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 [J]. 暖通空调,2019,(11):53-58.
[3] 李元阳,黄国强,阎杰,等。高效绿色智慧建筑综合解决方案 [J]. 暖通空调,2019,(10):11-16.
[4] 许莹莹。暖通空调与自控在设计与运行中的协调操作 [J]. 建材与装饰,2019,(1):225-226.
[5] 赵哲明,杨萌。浅析智能建筑暖通空调系统优化策略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6):2853.
[6] 王磊,李慧勤。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3 (3): 52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