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重症患者早期康复介入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作者

高梓萌

大连医科大学 116044

重症患者因长期卧床和机械通气的诸多因素往往会伴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例如肌肉萎缩,肺部感染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等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康复过程 [1-2] 。近年来早期康复这一积极的干预措施已逐步受到临床医学界重视。对重症治疗关键期实施康复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人功能恢复、减少住院时间 [3]。但目前早期康复应用于重症医学还面临着康复意识淡薄,康复路径不明,资源配置不到位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探讨早期康复对于重症患者的预后影响及优化策略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重症患者早期康复的基本特点

(一)康复介入时机的早期性与关键性

重症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往往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和长期卧床制动等情况,很容易诱发肌肉萎缩,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重症治疗期间早期康复干预时效优势显着,既有利于预防继发性损伤,又有利于生理功能恢复和重建。研究证明在生命体征较平稳的基础上早期进行康复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循环功能和肌力水平。临床上早期康复并不等于疾病完全稳定以后的被动康复,它是在密切监护之下,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而逐步进行的一种康复活动。

(二)干预手段的多样性与个体化

重症患者康复需求存在高度复杂性和差异性,康复干预手段须针对不同疾病类型,病程阶段和个体状况进行灵活调节。在实践中早期康复涉及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呼吸训练、心理支持和营养干预的诸多方面。物理治疗重视被动或主动的活动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呼吸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肺功能衰退和气道清理困难的问题,以辅助恢复有效的通气功能;但心理康复注重对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进行调整,这对促进患者主动配合度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干预方式需要密切结合患者意识水平,活动耐受度和并发症风险等因素,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才能确保干预效果和安全性。

二、早期康复介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康复意识薄弱与临床认识不足

重症医学领域中抢救生命仍然是核心目标,而康复是后续辅助环节这一理念根深蒂固,早期恢复的重要性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大多数临床医护人员对重症患者早康复适应时机,干预方式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缺乏系统认识,常常把康复干预延迟到患者生命体征充分平稳后,错过了功能恢复黄金时期。一些重症科室把康复工作单纯地理解为卧床翻身,拍背排痰的基础护理操作,而忽略系统化、科学化干预对功能恢复及预后改善所具有的价值。康复与重症救治的关系未能有效整合,常见“重视治疗,忽视恢复”的倾向,使得康复工作处于边缘化地位,影响了干预的系统性与延续性。

(二)康复路径不清与标准缺乏统一

目前我国重症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和操作指南尚不一致,各医疗机构康复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也有很大差别,很难形成规范化流程。康复干预在时机判定、评估指标、治疗内容和频率标准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使其在实施时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而影响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尽管一些医院已经建立了康复介入的流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标准,这导致了执行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了康复措施与病情不匹配的情况。

(三)资源配置有限与专业队伍不健全

重症早期康复实施过程中对于人,设备及空间资源都有很高的需求,但大部分医疗机构对于康复资源的分配存在显着缺陷。康复治疗师人数有限,很难满足重症患者个体化,多频次介入的现实需要;康复设备不足且功能单一也限制干预手段多样性及治疗深度。有些医院没有设置康复治疗专用区,康复操作往往是在病房内暂时完成,安全性、专业性很难得到保证。从人力资源来看,康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落后,熟悉重症特点的康复治疗师及康复护士匮乏,团队建设不够全面,影响干预的连续性和协同性。多学科协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康复团队和重症医疗团队间的有效交流和协同决策不足等原因使得康复计划很难和整体治疗方案紧密相联。

三、优化重症患者早期康复介入的对策

(一)强化早期康复理念与医护人员培训

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能否有效落实,取决于科学理念和临床团队专业素养的指导。在目前情况下应在重症医学体系中融入早期康复理念,促进医护人员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持续性的教育和培训,如专题演讲、模拟练习和病例分析等,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在早期康复、选择干预措施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综合技能。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应该指导医疗团队从“延后康复”的模式转向“积极干预”,确立“康复就是治疗”的观念,并将康复纳入整体的治疗计划中。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要涵盖早期康复基本知识,常用技术,评估工具及注意事项等,让医护团队有能力自主进行康复干预工作。

(二)建立标准化康复流程与评估体系

为了促进重症患者前期康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制定一套统一规范的康复流程。这一过程要涵盖康复介入过程中适应证判定、评估方法、干预模式和监测指标等重点环节,以保证康复措施能够在安全有效的情况下准确落实。流程设计要充分反映个体间差异,针对不同病种,病情程度和功能状态建立康复路径,对目标和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康复流程标准化既有利于统一临床行为、降低实践随意性,又可为后续质量评估及多中心数据对比奠定基础。基于此要构建一个系统的康复评价体系,用多维度指标来定量评价病人的功能状态,主要是意识状态、运动能力、呼吸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评估要有阶段性、可追踪性以及反馈性等特点,才能为康复计划不断优化提供科学支持。

(三)完善康复团队建设与资源支持机制

早期康复的有效推进离不开高效的多学科团队协作与系统的资源保障。康复团队应由重症医学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心理师、营养师等组成,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专业队伍。在团队运行机制上,应建立跨专业沟通平台,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诊会议,共同制定康复目标与实施方案,提升干预的协调性与整体性。针对当前康复人力不足问题,应加强康复专业人员的引进与培养,重点发展熟悉重症病理生理特点的康复治疗师,提升其在重症科室的介入频次与质量。资源配置方面,需根据重症康复的特殊需求配备专用设备与场地,例如床旁康复器械、呼吸训练装置、移动支持系统等,提高干预的安全性与多样性。

四、结论

重症患者早期康复介入对其预后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当前康复实践中仍存在意识薄弱、标准不统一和资源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强化康复理念、建立标准化流程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系统改进。通过提升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早期康复将为重症患者的全面康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黄志强 , 杨健 , 吴文婷 , 等 . 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34(16):96-99.

[2] 袁国强 , 赵燕 . 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运用价值评估 [J]. 中外医疗 ,2024,43(06):66-69.

[3] 吕昌民 , 艾霞 . 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23,18(05):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