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虚无主义的两种回应:尼采的权力意志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

作者

张晓天

景德镇陶瓷大学

摘要:当今虚无主义已经成为青年群体的一大问题,虚无主义的本质是指一种个体与世界的割裂感,无法给予自我定位进而无法与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所谓的“丧”文化与“摆烂”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盛行也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形式,一方面是由于青年群体在现实社会活动中体会到了作为个体的无力感,另一方面是由于青年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理论不足导致其在面对挫折时没有足够的精神支撑。本文将尝试通过对于尼采的权力意志以及马克思的劳动实践对人的本质的阐述,期望能引发青年群体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一些思考,摆脱虚无主义的困境。

关键词:人的本质;权力意志;劳动实践;

一、尼采对于虚无主义的回应——权力意志

(一)尼采眼中的虚无主义

尼采的虚无主义指的是“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1]尼采认为“最高价值”作为人的心理需要却错误的诞生于彼岸世界,“‘另一个世界’,这种观念来源如下:———哲学家虚构了一个理性世界,在适于发挥理性和逻辑功能的地方———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的来源;———宗教家杜撰了一个‘神性’世界———这非自然化的、反自然的世界的源出。”[2]之所以尼采认为理性世界事反自然,是因为尼采认为传统理性主义颠倒了人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关系,以理性和逻辑统领一切是对人本能的一种异化。而这种异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现实世界只是对理念世界的仿摹,理念世界才是引发是现实世界运动的原因,这里就产生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割裂,存在了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将这种此岸与彼岸的割裂放到人自身便是人的理性对其本能的统治,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建立的秩序那样。

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欧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将虚无主义区分为消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并且认为欧洲普遍的发生在人身上的都是消极的虚无主义,而尼采要做的就是要在虚无主义的历史周期中找到积极的虚无主义作为时代的答案。

(二)尼采的人的本质——权力意志

在回答尼采认为“人是什么”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尼采认为“世界是什么”。“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此外一切皆无!而且你们自身也是这种权力意志———此外一切皆无!”[3]尼采进一步对权力意志进行了如下描述:“一个力的可怕怪物,没有开端,没有终结......不是什么无限扩张的东西,相反,它只是作为某种力被置入某个空间之中。”[4]由于受到能量守恒定律的影响,尼采认为权力意志作为整体是不增不减的,而其内部是一场追逐权力的无止境的游戏,每一个参与者遵循自己的本性吞噬掉其他而获得更大的能量和权力,世界上是实存的只是这种追求权力的行动以及由这种行动所暂时建立起来的等级秩序。不同于叔本华认为的“世界意志”是被动的自我保存,尼采所谓的意志则以一种扩张性的姿态展开。尼采认为一切事物处于这场权利游戏中都是命令者和服从者的双重角色,应尽量让自己向前者靠拢。

因此人本身同样也是权力意志,其内部也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尼采认为,本能是一种“高级器官”,生命首先是身体,是种本能活动,人是由细胞生成器官,再由器官生成本能的秩序统一体,这便是人的本真。相反,思想只是作为一种符号语言表示本能活动其内部各种权力斗争的平衡状态,这样思想不过是“一个链条的最后环节”[5]在尼采看来人的思想充其量不过是本能的后知后觉的自我意识,而理性只是作为思想的一种,这样就可以与前面尼采认为理性主义是“反自然”形成呼应,把传统形而上学所编织的彼岸世界作为人生终极价值便有违人本真的内在秩序--思想站在了本能之前。

(三)权力意志作为虚无主义的回应

世界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从整体的视角上看这样的观点解构了一切的绝对的价值体系,但是从参与者的视角上看事物与自身都具有相同的本性,也就解决了虚无主义所造成的人与外在的割裂,有了实现人与外部产生联系的平台。

如果说消极的虚无是对于人生价值的否定,那么积极的虚无主义就是对于人生价值的否定之否定,是对于人的再出发,只不过积极的虚无主义者并不认为其所设立的价值具有客观性。尼采用“永恒轮回”这样的一个思想实验来实现这样的转变。“假如我们可以把世界设想为特定大小的力和特定数量的力之中心———而且其他任何观念始终是不确定的,因而是不可用的———,那么,其结果是,世界必须在其此在(Dasein)的掷色子大游戏中经历一种数量上可计算的组合。在一种无限时间中,每一种可能的组合或许都在某个时候一度达到过了;更有甚者,它或许已经被达到过无限多次了。”[6]假设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参与者自身的当下都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参与者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下一个事件的发生,这个选择既可以是自身力量的增强也可以是削弱,在一切生命中都存在一个最高点的能量节点。参与者依据其追求权力意志的本性,每一个选择都是力量的增强以求实现自身生命的最高潜能,试图成为超人--实现能量至高状态的自己。这样尼采通过“超人”这个概念,实现了人的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二、马克思对于虚无主义的回应--劳动实践

(一)马克思眼中的虚无主义

17到18世纪末的启蒙运动以把人们从迷信和偏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为宗旨,宣传用理性反对蒙昧,用人权对抗神权,开启了“观念创造现实”的时代。但是启蒙运动并没有实现人的解放,因为脱离现实的观念世界所关照的并非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的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7]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高度赞扬了人拥有自由意志的权力,在人与任何价值体系的关系中都是应是前者创造了后者,而非是抽象的人的观念来规定人本身,这一方面表明了马克思的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对,另一方面表现了马克思对于现实的人关注。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是人本质的异化,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而反过来却要受命于他。马克思同意费尔巴哈对于基督教的这一人本学解释,但是他反对费尔巴哈认为上帝将被下一个“真理”所击败的观点,因为这是同鲍威尔一样是在用观念打败观念。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之所以在此问题站在了唯心主义立场是因为他不明白实践的真正含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若是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和社会历史,充其量一切不过是机械力碰撞之间的必然结果,这样的回答面对事物发展的有机性显然是强差人意的,因此过去的唯物主义很难进行彻底。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从现实的人的立场是出发的,其对于实践的主体性认识打通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不需要上帝作为观念进行修补。“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9]于是马克思开始致力于分析现实世界的人是如何陷入这种自我分裂的窘境。

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分工,由于分工的出现每一个人的劳动和发展空间都受到限制,随之出现的是产品的分配,劳动者生产的生产的产品并不归其所有,这便是劳动的异化。社会越是发展,分工越是明细,劳动的异化也愈加严重,劳动的异化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的劳动果实不归劳动者所有;第二,人的劳动的异化。劳动者因为没有生产资料,被迫只能为了生存而向资本家出卖自身的劳动;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雇佣劳动的运作下,人无法控制其社会关系,更像是被外部定价的商品被塞进了强力的社会机器中。第四,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本身是热爱劳动的,而劳动异化却使得劳动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的生命色彩,劳动不再是实现人与世界联系并改造的手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与自然、他人以及自身的割裂,这便是造成现代社会虚无主义的症结所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在这里恰恰缺失的。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

不同于以往用“实体”维度和“感性直观”维度对人的本质进行说明,马克思是将人放在实践视域下进行考察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0]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只能在实践中存在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开辟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内容和认识,因此人的本质只能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展现,才具有现实意义。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观点有“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以及“人的需要本质”等观点,此三者都是在实践的场域下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结论。

“类本质”一般是指某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所以“人的类本质”就要从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物种之间反找到人的生命表现形式作为答案。“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1]。在马克思看来,一般动物由于其生理构造的原因按照其本能而无意识地进行生存,所以其本质是被给定的。人的活动方式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继承发展而来,所以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为内部因素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的类本质”。

“人的现实本质”所关注的重点在于现实世界中个体的活动特性,首先要明确社会之于个体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对于个体具有决定性、构成性和优先性的重要性。个体无论精神上还是肉体上的存在与发展都只能在社会的领域中得以实现,人并非是孤立存在的,相反人像是浪花而社会则像是大海,离开了大海,浪花也就无从谈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将个体的活动置于社会火哦的那个这为“阶级分析法”提供了依据。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的现实本质也就随之而变,新的角色身份会引起个体新的社会活动方式,进而个体的本质发生改变。

“人的需要本质”是在实践场域下对于人的本质的又一种补充,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察人的生存方式。需要作为一种匮乏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的实际现状不能让人满足时才会被有意识到而成为真正的需要。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层级,只有在生存需要被满足之后,人才会产生发展需要,而发展需要是动物所不具备的,动物只有按照其肉体为准则的生存需要。受制于实践的社会性,人的需要也表现出社会性特征,个体的需要只有转换为社会需要才有实现的保障。人只有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满足中才能确认自身的本质力量,创生出人的本质。

(三)劳动实践作为虚无主义的回应

马克思是通过对现实人们生活的割裂中寻找虚无主义的病因,他认为这种割裂的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剥夺了无产者劳动本能的自由,进而阻碍了人通过劳动实践创生自我本质。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属于发展需求的部分被拿走,只保留了生存需求的部分,人在按照非人的需求本质从事社会实践。

因此劳动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是具有革命性的,其革命性不仅在于不同于过往的一切理论,重新审视了实践并重视了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在于劳动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必要会提出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革命的理论支撑。

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都是从劳动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从此人无需彼岸的对于人的预设,人在实践活动中将自己和世界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一切的问题及其答案都可以在实践的历史以及进行中得到回应。

参考文献

[1][2][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4][德]尼采:《权力意志》,孙周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5][6][德]尼采:《权力意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7.

[7][8][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10][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