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应对重特大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需考虑的影响因素
李寒梅 董伯权 王建伟 马秀兰
1.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省 西宁市 810000 ;2. 青海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青海省 西宁市 810000 ;
0. 引言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约 7 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过 3000 米。该地区人口分布具有小聚集、大分散的特点,运输路线长,道路网密度低。截至 03 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 59 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94.3 万,占常住人口的 49.47%[1]。青海省独特的孕灾环境导致青海省灾害频发,重特大灾害风险高。与一般自然灾害相比,重特大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广、破坏程度深、经济损失大的基本特点 [2]。如 2010 年 4 月 14 日的玉树 7.1 级地震、2021 年 5 月 22 日的玛多县 7.4 级地震、2022 年 8 月 17 日的大通县山洪灾害、2023 年 12 月28 日甘肃积石山地震对青海民和县等地区的灾害影响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目前,青海省仅有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的青海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西宁库)和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的格尔木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中心(格尔木库)2 个省级及以上应急物资储备库,无法满足重特大灾害发生时 4 小时内大批量、高价值(如发电机、应急照明设施等)应急救灾物资覆盖全省域要求。
应急物资储备库是应急响应系统的基本设施,能够为紧急转移人员和急需紧急生活援助的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省级及以上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因其储存量大、储有高价值应急物资,在应对重特大灾害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2023 年积石山地震后,青海省应急管理厅紧急组织驻地部队、志愿组织和协议装卸队伍,240 多人和 200 多辆运输车辆(包括装卸车辆)到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进行救灾物资的紧急运输,为灾区提供救援、安置受灾群众、现场工作人员设备和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物资需求。
1. 应急管理“时效- 韧性- 公平”理论
极端灾害“黑天鹅化”与慢发风险“灰犀牛化”并存的当下,传统应急范式因过度强调“效率优先”而造成应对灾害事件尤其是重特大灾害应急管理资源整合不足、韧性建设不足、公平体现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应急管理“时效 - 韧性 - 公平”理论,主张“足够快、足够稳、足够公”,确保突发重特大灾害时应急物资在调运上“足够快”、应急物资储备在安全上“足够稳”、应急物资在调配发放上“足够公”。
1.1 应急物资调运要“足够快”
应急物资调运时效是应对重特大灾害的“生命线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当极端灾害触发“黑天鹅”式连锁破坏时,黄金 72 小时内每提前 1 小时完成首批物资到位,可使直接伤亡率降低 8%-12%⨀ 。因此,结合青海省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实际,省级以上储备库必须在 6 小时公路运输辐射范围内完成应急物资抵达灾区所在县行政区域调运,才能确保“足够快”。
1.2 应急物资储备在储备安全上要“足够稳”
韧性治理要求应急管理体系在复杂多元的风险情境中实现动态的结构调整与功能优化[3]。应急物资储备在储备安全上要“足够稳”,这意味着储备体系需具备抵御各类灾害事故风险的能力,确保物资存储安全、数量稳定、功能完好。从外部环境来看,储备库选址需避开地质灾害高发区、洪水淹没区等危险地带。从内部管理层面,要建立科学的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从“外”到“内”保障应急物资储备的“足够稳”,即应急物资储备库要有抗灾的韧性。
1.3 应急物资调配发放上要“足够公”
应急物资调配发放公平是应对重特大灾害的“社会稳定器”。在高原多民族聚居的青海省,若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因信息、交通或语言壁垒而无法在黄金救援时段内获得生活保障类应急物资调配,易放大“灰犀牛”式长期稳定风险。因此,公平不仅关乎伦理,更是防止灾害损失代际传递、实现“足够公”的核心要件。
2. 应急物资储备仓库选址目标
应急物资储备仓库选址要结合实际进行合理规划,从省级及以上应急物资储备仓库选址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出发,考虑应急物资运输的距离成本,通过结合交通可达性、覆盖范围分析,对省级及以上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选址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实现“足够快、足够稳、足够公”目标。
3. 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原则
为了实现选址目标,青海省在省级及以上规模应急储备库选址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就近储备原则
优先选择靠近需求点的区域作为储备库选址,特别是对于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尽量减少物资运输的时间和成本,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救助。
3.2 快速动员原则
选址应考虑交通条件和物流网络的便利性,确保储备物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送达灾区。对于偏远地区,可以适当增加储备库的数量,以弥补交通条件的不足。
为实现应急物资储备库“足够稳”的目标,选址应具备较强的抗灾能力,避免因灾害导致储备物资受损或无法使用。特别是在地震多发区和泥石流高风险区,选址应更加谨慎。
3.4 科学评估原则
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选址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地理、气候、人口分布等因素,确保选址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5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各民族的实际需求,制定差异化的选址策略,确保储备库的布局既符合科学规律,又能满足实际需要。
4. 青海省应对重特大灾害省级及以上规模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需着重考虑的几个影响因素
4.1 考虑交通可达性因素的重要性
可达性描述的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难易程度。青海省应急物资调运主要依赖公路运输,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可达性高。可达性是评估道路运输网络效率的有效指标,也是应急物资调运高效的基础,公路可达性越好,应急物资调运就越高效。交通可达性不仅影响应急物资配送的效率,还直接影响应急物资出库的效率。在重特大灾害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布局是宏观应急管理与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和基本问题,选址必须考虑储备库与灾区之间的交通可达性 [4]。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建设应考虑区域实际交通在库区和灾区双向可达性较好的区域位置,确保快速动员和强有力的应急物资保障。
4.2 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其交付的时间限制
在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时,结合青海省实际,充分考虑可达灾区的不同等级公路的速度限制。除偏远地区、道路中断等特殊情况外,接到动员指令后,省级及以上规模所储备的首批应急物资应在10 小时内运达灾区[5]。整个选址优化过程基于交通可达性,将“基本救援区”限制在 6 小时送达时间 [6](考虑到青海省行政乡(镇)“点多”、公路交通运输“线长”、应急物资需覆盖的“面广”,省级以上规模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的运输可达时间确定为 6 小时运至县级行政区域,为分配至灾区安置点预留4 小时。)。
4.3 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应充分考虑自然地理限制
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要充分考虑青海省自然地理的影响因素,以确保选址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对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输有特殊要求。青海省的高原地形和复杂气候条件对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选址时需避开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如地震断裂带、滑坡易发区和泥石流频发地带,以确保储备库本身的安全性。此外,高原地区氧气稀薄,对救援设备的使用和运输效率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选址时还需评估当地自然环境对物流运输能力的限制。同时,青海省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多变,极端天气频发,这要求储备库选址应尽量靠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以便在恶劣天气下仍能保障物资的及时输送。综合来看,只有充分结合自然地理条件,才能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库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最大效能。
4.4 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重点考虑人口及承灾体密集度
在省级以上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过程中,青海省的人口分布、交通基础设施分布等灾害承灾体对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有重要影响。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需要特别考虑。该区域不仅是省内灾害承灾体高度集中的地区,而且该地区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 70% 以上,这就需要进一步重点考虑和规划储备库所在位置。东部人口高密集区(西宁 - 海东)布设第二省级主库,形成“双库”备份,进一步优化东部地区储备库布局,在现有省救灾物资储备库(西宁库)的基础上在海东地区增设一个省级及以上规模储备库,分担物资储备压力,降低单一储备库受损的风险。在交通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则可以适当增加储备库的数量,确保在既定的要求可达时间范围内覆盖所有需求点。
4.5 考虑省域范围全覆盖进一步体现公平性
青海省的多民族构成使得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具有特殊的意义,要保证应急物资调配发放上“足够公”。青海省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文化多元的地区,这里不仅是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是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不同民族的聚居区在地理分布、经济条件、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影响了灾害发生时的需求特点和应对能力。例如,藏族聚居区多分布在高原牧区(如玉树、果洛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薄弱,物资运输难度较大,可在高原牧区选择库点,形成补位库点。
5. 结语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灾害频发且人口分布不均、交通条件差异显著,这使得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应急管理学“时效 - 韧性 - 公平”理论,提出了“双库分担、多点补位”的选址策略,旨在优化青海省省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通过对交通可达性、人口及承灾体密集度、自然限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明确了选址应遵循的原则和需着重考虑的影响因素,为青海省在高原复杂环境下合理布局应急物资储备库点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路径。
在实际选址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民族聚居区的特殊需求,确保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既能高效运行,又能体现公平性。未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应急管理技术的提升,青海省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为应对重特大灾害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青海概览 [EB/OL].http://www.qinghai.gov.cn/dmqh/glp/,(2021-07-05)[ 2025-08-01].
[2] 史培军 , 袁艺 . 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 [J]. 地理科学进展 , 2014, 33(9): 1145-1151.DOI:10.11820/dlksjz.2014.09.001.
[3] 朱正威 . 中国应急管理 70 年 :从防灾减灾到韧性治理 [J]. 人民论坛 , 2019(28): 118-120.
[4] 武装 , 刘晨君 , 张祎 , 等 . 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基地选址模型与平台设计 [J]. 灾害学 ,2023,38(03):162-167.
[5] 中国政府网 . 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 指 导 意 见 》[EB/OL].(2015-09-10)[2025-07-30].https://www.gov.cn/xinwen/2015-09/10/content_2928409.htm
[6] 陈浩, 王瑛, 王阳, 等. 基于专家方法的县级救灾物资库存研究: 以滇西北地震灾害为例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1,47(02):202-206.
作者简介:1. 李寒梅(1988—),女,青海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职员 青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地震灾害韧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