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筑设计问题分析
尚俊松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市 310056
摘要:伴随科技高速发展,智慧城市理念成为城市发展新趋势。城市建筑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其设计在该理念影响下迎来诸多变革与挑战。本文深入剖析智慧城市理念下城市建筑设计现状,探讨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为推动智慧城市建筑设计良性发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筑设计;问题分析;解决策略
1. 智慧城市理念概述
智慧城市理念的核心,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各个系统进行深度融合与智能管理。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城市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优化公共服务,并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智慧城市的架构中,建筑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作为城市智慧系统的关键节点,与交通、能源、环境等子系统紧密相连、协同运作。举例来说,建筑可凭借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城市能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实时调控自身能耗,以此达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建筑内的人员流动信息共享给城市交通系统,有助于交通疏导工作的开展[1]。这一理念为城市建筑设计赋予了全新内涵,促使设计从传统的功能与美学考量,转变为更注重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以及与城市整体的协同发展。
2. 智慧城市理念下城市建筑设计现状及问题
2.1 智能化水平不足
尽管智慧城市理念广为人知,但当前不少城市建筑智能化程度欠佳。一方面,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度低,照明、空调、安防等智能设备各自独立,缺乏有效整合与协同机制,致使各系统无法共享信息、统一控制,难以发挥智能化便捷高效优势。像部分建筑照明系统,即便配备智能设备,却未与人员活动检测系统联动,无法依室内人员情况自动调节亮度,造成能源浪费。另一方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不深[2]。大数据可用于分析建筑内人员行为、能耗模式等,为设计优化提供依据,但多数建筑设计未充分挖掘其价值;人工智能在智能设计辅助、故障预测诊断等方面应用尚处起步阶段,未能全面提升建筑性能与管理效率。
2.2 缺乏整体规划与协同
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建筑设计需与城市整体规划紧密结合,实现建筑与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协同发展。然而现实中,许多建筑设计缺乏整体规划与协同意识。部分建筑仅关注自身功能与外观,忽视与周边建筑及城市环境协调性。如一些新建商业建筑,体量、风格与周边住宅差异过大,破坏城市街景和谐;建筑出入口设置未充分考虑与城市道路交通衔接,导致高峰时段周边道路拥堵。此外,不同类型建筑间功能协同也存在问题,像医院与周边养老、康复设施,未能有效功能互补与资源共享,限制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高效发挥[3]。
2.3 绿色可持续发展落实不到位
智慧城市理念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建筑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但当下部分城市建筑在这方面落实情况不理想。能源利用上,虽有建筑采用节能灯具、节水器具等基础措施,但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仍待提升,多数建筑未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致使冬夏能耗过高。水资源利用方面,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应用不广,多数建筑排水系统简单将雨水排入下水道,未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建筑材料选择上,部分设计未充分考量环保性与可持续性,仍在使用含有害物质材料,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2.4 忽视居民需求与体验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城市建筑设计应充分关注居民需求与体验。但实际设计中,部分建筑过于侧重技术与形式,忽略居民感受。例如,一些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缺乏人性化,座椅设置不合理、步行通道不畅,影响居民使用;无障碍设计虽按规范设置设施,但细节不完善、使用不便,无法真正满足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需求。随着居民对健康生活关注度提升,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成为重要因素,然而部分建筑设计对室内空气质量、噪声控制考虑不足,导致室内环境不佳,影响居民身心健康。
3. 智慧城市理念下城市建筑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3.1 提升建筑智能化水平
首先要强化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各智能设备兼容性与协同性,搭建统一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对建筑内照明、空调、安防、电梯等系统集中控制与信息共享。利用传感器与网络技术,实时采集温度、湿度、人员活动等数据,依据预设规则自动调控各系统运行状态,实现智能化管理。比如,通过人员活动传感器与照明系统联动,检测到无人时自动关灯,有人进入时依光线强度调节亮度。其次,加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收集分析建筑运营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挖掘规律与趋势,为设计优化提供依据[4]。如依据能耗数据找出高峰时段与区域,针对性优化空调运行策略或改进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利用人工智能开发智能设计辅助工具,快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并模拟评估,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
3.2 强化整体规划与协同
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强化整体规划意识,紧密对接城市整体规划。城市规划部门应制定明确建筑设计指引,明确不同区域建筑功能定位、风格要求及与周边环境协调关系。建筑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区域城市功能、交通流线、公共空间布局等因素,确保建筑融入城市整体环境。如在城市商业区设计中,兼顾与周边商业设施功能互补,合理设置步行街、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促进区域商业繁荣;在建筑风格上呼应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保持城市风貌统一[5]。同时,注重不同类型建筑功能协同设计。像在医疗设施周边规划养老、康复设施时,考虑设施间便捷联系,共享部分医疗资源与服务,形成完整健康服务产业链。
3.3 推进绿色可持续建筑设计
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建筑设计需采取系列措施。能源利用上,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如在建筑屋顶或外立面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高层建筑可考虑采用风力发电装置利用高空风能。同时优化围护结构设计,选用高性能保温材料、节能门窗,提高保温隔热性能,降低热量传递。水资源利用方面,广泛应用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在建筑屋面、地面设置收集装置,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冲厕等非饮用用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筑材料选择上,优先选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材料,如再生混凝土、竹材等,减少天然资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避免使用含有害物质材料,保障室内外环境安全。
3.4 关注居民需求与体验
城市建筑设计应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升居民使用体验。公共空间设计要充分考虑居民行为习惯与活动需求,合理布局设施,增加舒适座椅、遮阳避雨设施,设置无障碍通道与扶手,确保步行通道连续畅通,打造宜人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要严格按规范完善设施,注重细节,如合理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尺寸、扶手位置与高度,方便残障人士使用。高度重视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设计,加强通风设计,采用自然与机械通风结合方式确保空气新鲜;合理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隔音降噪措施降低噪声污染;控制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释放量,借助空气净化设备改善空气质量,为居民营造健康舒适室内环境。此外,鼓励居民参与设计过程,通过问卷调查、社区听证会等收集意见建议,使建筑设计更好满足居民实际需求。
结语:
综上,智慧城市理念给城市建筑设计带来机遇与挑战。通过分析当前城市建筑设计中智能化水平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协同、绿色可持续发展落实不到位以及忽视居民需求与体验等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有助于推动城市建筑设计在智慧城市理念下不断创新发展,从而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健良, 杨津, 杨茹鑫, 黄光智. 基于智慧城市的城市建筑设计对策[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 (24): 68-70.
[2]廖晓波. 智慧城市建设中BIM技术的应用与实践[J]. 建筑结构, 2021, 51 (22): 160-161.
[3]王玮玮. 智慧城市下现代城市建筑发展的路径思考[J]. 中国住宅设施, 2021, (06): 84-85.
[4]房敏.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设计研究[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 (05):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