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背景下人工智能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朱艳菊
石家庄铁道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54
一、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推进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也纷纷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国家发展的未来。
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人工智能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方法,不再是简单的“专业 + 思政”的求和问题,而是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二者的有效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更能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其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为毕业后投身人工智能领域,自觉坚守伦理底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奠定基础。因此,深入探究人工智能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人工智能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2.1 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要求高校培养人才要具备多元化及高标准。随着人工智能推动科技的大幅度发展,人才能力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行业发展不仅需要人才既能掌握尖端的算法、模型及工程技术,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将人工智能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的二者有机融合,能够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让年轻一代具备历史责任感,未来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2.2 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与内容
产学研协同机智的大背景下,为高校教育创新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而人工智能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能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知识体系重构,还能加快教学模式创新。通过引入企业案例能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授课能开拓学生们的视野,通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加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从传统的“理论灌输型”向现代的“实践创新型”转变。
2.3 保障并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带来科技的巨大进步,但是也存在伦理风险和社会问题,如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等。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性风险,若得不到妥善引导,可能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能够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和科技伦理观,规避潜在风险的发生。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人工智能发展史,引导同学们对科技伦理案例和社会责任议题的深入学习与思考,让学生们注重技术研发的同时,也注重社会道德培养。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课程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
3.1 融合理念认知尚不深入,协同机制缺乏
目前,高校教师的认知是比较单一的,专业课教师主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思政老师的专利,专业教师只要把专业知识讲清楚就行了,缺乏整体性与大局观。而思政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范围也只限制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融入意识薄弱,自身积累少,难以将思政元素引导入到专业课程中。这种观念上的壁垒和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实际教学中二者相结合显得有些貌合神离,往往呈现表面结合、实则分离,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3.2 课程体系融合设计不足,内容衔接生硬
在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层面,两者的相互融合显得很生硬和不足。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对专业课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在课程设计时往往难以融入专业知识且显得非常生硬,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不能精准的把控,往往让学生感觉到刻意,课堂吸收率低,专业课的书籍和课程案例不能及时的更新,导致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学习不能同步。因此,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难以同步建立起相应的伦理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思政元素的融入有时显得较为刻意或表面化。
3.3 “双师型”师资队伍匮乏,能力有待提升
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课程的高效融合,迫切需要老师既具备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即“双师型”老师。当下,大多数的老师或偏重于人工智能专业知识的掌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基础薄弱,或具有较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对于人工智能的前言技术不了解,产业发展方向不熟悉。此外,人工智能的专业课教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及企业中的思政文化认识不足,很难把企业、理论课程及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
3.4 融合效果评价机制不健全,激励导向不明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课程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高校的评价机制往往不够全面,把人工智能专业课的评价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过于偏重于专业课程的评价,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思政元素的融入,导致教师越来越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出现困难。这种只注重技能与专业知识的评价机制难以准确反映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推进教学的持续性改进,不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融合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人工智能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4.1 构建一体化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制定思想政治课程的课程目标时,必须明确融入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不但具有家庭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具备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制定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时,也要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引导学生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伦理规范的影响。充分的融合二者在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案例选取时,使其互相促进互相融合。
4.2 创新多维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创新集企业需求、课程案例集及智慧教学模式的多维教学方法。首先,以企业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创建多学科融合的实践项目,学生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申请、开题、中期及结题等多个阶段,了解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其次,推进情景教学模式,精心收集和编排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正面及负面典型案例。通过课堂组队、小组讨论与辩论、总结和评价等多个环节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和批判性思考,培养其价值判断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探索智慧教学新范式: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来辅助和创新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例如应用 AR/VR眼镜,完成基与红色博物馆的虚拟实时参观系统,利用大模型技术参与智能汽车比赛完成相关的比赛任务等。
4.3 加强高素质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方法包括:定期组织高校教师沙龙论坛,让老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达到多学科的全面高效融合;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企业实践研修项目和学术研讨会,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对人才素养的实际需求;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开发融合教材和教学资源,激发教师投身融合教育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高校应建立健全向从事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对在人工智能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政策支持和优先考虑。
4.4 完善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价机制
改革传统的以知识考核为主要评价的方法,构建包含思想政治元素、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专业理论知识等多维一体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时,应综合考虑课堂出席及表现、课程作业、综合实验完成情况及课程实验报告等,建立全面的考核机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同学们,帮助大家不断地改进和进步。同时,将融合育人成效作为衡量相关院系、课程和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形成正向激励,推动融合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五、结论
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大环境下,本文深入探索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的方法。首先表明二者融合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二者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切合实际提出二者融合的具体举措。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这不仅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贡献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珊珊 . 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及挑战研究 [J]. 教育创新与研究 ,2025,1(5):005-007 .
[2] 宋细莲, 罗中华, 徐梦溪, 刘德洋. 思政育人理念下“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教育进展 , 2024, 14(8):1246 - 1253.
[3] 陈哲 . 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与调适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12(46):95 - 100.
[4] 陈浩,刘银华,段振霞. 智能思政:人工智能融合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 时代汽车 ,2023,1(24):082 - 084.
[5] 吕志敏 . 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价值、风险及其应对 [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3,9(6):34 - 42.
[6] 丁汉文 , 聂栾懿 .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8):72 - 74.
[7] 高 娟 . “Z 世 代 ”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交 互 模 式 探 析 [J]. 江 苏 高教 ,2024,(4):112 - 118.
[8] 冯欣, 张杰, 石美凤, 龙建武, 兰利彬. 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22,(11):43 - 46.
[9] 徐满 , 黄瑞雄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8):39 - 41.
课题编号: 2024 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Y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