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融合共享理念的残障运动员职业转换衔接路径研究

作者

吉雨垚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基金项目:202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2312048061Y)

摘 要:调研目的:关心关爱残障人士,实现其就业平等是实现“超越、融合、共享”残奥会理念关键元素之一。本项目基于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简称:ICF)语言的实证分析,对现役残障运动员在职业转换衔接问题上出现的就业压力、选择困难、方向单一、就业支持力度较弱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旨在通过心理支持、生理支持、基础保障支持、社会支持等多个层面,为他们纾解现役残障运动员再就业压力提供解决建议。

关键词:江苏省残联;残障运动员;就业路径;职业转换

1、研究背景和现状

1.1ICF理论的相关概念界定

ICF理论是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在世界卫生大会上颁布“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是不同国家、行业、人群对疾病和健康的理解各不相同,而为了方便交流合作,所提供标准化共同语言。

当前,基于ICF理论视角来探讨残障运动员就业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将结合ICF理论现所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整合模式,ICF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功能和残疾,包括身体功能和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第二部分是背景性因素,主要指环境因素。

1.2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到,国家残疾人就业方面的研究还集中在生存保障模式阶段。虽然“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如期实现,也陆续已经提出了支持性就业和权利保障模式,但是残疾人返贫风险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尤其薄弱,残疾人的就业帮扶政策并未得到全社会的全面覆盖,未把多元化的治理和保障模式落到实处。

2、基于ICF理念下的残障运动员就业支持理论和实证分析

2.1政策保障方面分析

不同国家、行业、人群对疾病和健康的理解各不相同,而为了方便交流合作,WHO出版了ICF这一部“字典”,提供标准化共同语言。

2.2职业技能培训

利用ICF(国际残损、残疾和残障分类),残疾主要涉及那些能影响到活动能力的疾病或损伤,这些伤病可以导致程度不同的肢体残缺、感觉障碍、活动障碍、内脏器官功能不全、精神情绪和行为能力异常、智能缺陷的分类理论中对残疾人的分类筛选出适宜的、对口的职业,为其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

2.3文化环境元素

残障运动员就业的物质文化层次缺乏更加规范的规范体系,其次,从制度文化方面看,国家层面颁布的正式制度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最后,从精神文化方面看,新时代下,伴随着各种主流媒体宣传、短视频的推广和重点塑造残疾运动员形象的体育赛事报道,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繁荣,但也需要承认我国残疾运动员文化地位仍处于相对不受关注的阶段。

2.4社会保障元素

首先,我国支持残障运动员就业的主要途径有三种:集中安置,选择公益岗位就任,提供资金支持残障运动员创业。其次,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及覆盖面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待遇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2.5自身元素

首先,残障运动员就业支持的个人因素可分为职业限制、认识偏差、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适应等。残障运动员由于身体健康限制,部分无法从事全日制、固定性工作,需从事灵活性更强的产业。在ICF理论中中不对个人因素进行分类,它们可对各种干预的结果产生影响。

2.6关于针对现役残障运动员访谈结果的分析

根据访谈结果,参照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方向,多从事体育行业。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大量塔基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难度大,效果差,目前有不少省份待安置的有上百人之多。

运动员与体育之间是相互丰富的关系,退役运动员对于再就业更倾向于用所熟悉的技能来实现。利用ICF和ICD的理论分类,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支持,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仍然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完善的,

2.7关于针对现役残障运动员的教练员访谈结果的分析

通过访谈,现役残障运动员的教练员大多数都是运动员退役后转型为教练员的,或是留队,或被分配。据了解,由于每位运动员所属的地方残联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后期还需要参考大量的调研,其次,对于残障运动员来说,心理疏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2.8关于针对在省残联工作的退役运动员的访谈结果的分析

通过访谈,江苏省残联对于运动员再就业的相关工作,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能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并给予大量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他们也深知残疾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还比较缺乏系统性。由此建构基于ICF理论框架和ICD理论分类的任务,为残障运动员提供再就业措施迫在眉睫。解决措施还是要政府作为大头,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强工作,开拓、摸索更多合作单位、合作学校,探索出来能够解决尚未解决问题的有力措施。

3、残障运动员职业转换衔接的影响因素

3.1生理层面

运动员难以避免的职业损伤在生理层面降低了残障运动员在就业能力,极大缩减了残障运动员的职业转换路径,康复服务较低的获得性进一步加剧这一现状。

3.2心理层面

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退役的残障运动员,另一方面退役残障运动员顺利完成职业转换衔接需要极大的精神动力支持其适应训练与就业的差距,故而心理问题是残障运动员顺利完成职业转换衔接的一大绊脚石。

3.3设施保障方面

我国无障碍软、硬环境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上升空间大、普及性低、建设经验缺乏,这直接导致残障人士日常通勤便利性低,对再就业单位地理位置要求高,是的残障运动员就业范围大大缩减,进一步提高了残障运动员职业转换衔接难度。

3.4社会层面

一方面社会上残障儿童的基础教育基础松软,致使大量残障运动员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程度有限,极大限制了职业转换范围。

另一方面社会上招收残障员工的公司机构普遍缺乏针对残障运动员真正有效的职业培训,加大了残障运动员职业转换衔接的难度的同时降低了再就业残障运动员再就业工作水平,进而削弱了社会就业单位吸纳再就业残障运动员的信心增加了残障运动员职业转换心理压力。

4、建议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矛盾。所以,退役运动员转换过渡期职业技能培训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培训的政策导向,提高退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使之增强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性,帮助他们实现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李伟,吴燕丹.基于ICF的我国残障运动员就业支持路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05):454-458.

【2】董哲,迟立忠.运动员职业转换的心理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27-30.

【3】高雪原,周文霞,谢宝国.职业转换:概念、测量、成因与影响[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02):6-15.

【4】闻明法.运动员职业转换保障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04):150+162.

【5】燕子,侯志瑾. 运动员职业转换的研究[C]//.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06:1387-1396.

【6】陈清,张飙.可持续生计框架下我国运动员保障范式转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05):591-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