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基因视角下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的内涵解构与地域性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华若妤  李梦瑶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一、引言

“髹”古字作“髤”“䰍”,指手持木柄毛刷涂刷器物,囊括了一切器物的表面涂装,逐渐演变为形声字“髹”;“饰”指装饰,凡是器具用天然漆髹涂并以绘、刻、填、罩、磨、钩、贴、雕、镶、嵌等各种艺术手段装饰,都在髹饰技艺亦即“漆艺”的范畴之内,漆器则是“漆艺”的主要构成。漆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2006 年,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漆器髹饰技艺是省市传统手工技艺。它工序繁琐,步骤为“批腻子一刮灰一刷漆一推光”。早在战国时期,漆器髹饰技艺就已出现。到了汉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漆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种类。至唐朝,漆器成为了朝廷贡品之一。明清时期的漆器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工艺盛行。工艺装饰种类有雕漆嵌玉、平磨螺钿、点螺、纯雕漆、骨石镶嵌、刻漆、雕填、彩绘、磨漆画、彩漆平嵌等十大类。而由于漆艺从业人员培养周期长,收入偏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漆器行业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状况。在当代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漆器的社会需求和审美价值逐渐弱化,导致漆器市场萎缩,漆艺行业的生存出现危机。究其本质,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在保留 “特质” 的基础上实现技艺活化。对此,本文将挖掘髹饰技艺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地域性文化特征,探究漆器髹饰技艺地域性创新发展的策略。

二、漆器髹饰的文化基因解构

漆器表面髹涂的原料取自天然漆树的汁液,通过精制之后呈现出半透明的红褐色,经过层层涂刷,逐渐转变为厚重的茶褐色。再用栀子汁中和精致漆的颜色,花纹图画透过透明漆层若隐若现,既含蓄,又深远。又使用了朱红、石青、石绿、金、银等传统的矿物颜料,愈层积厚髹愈见其美,成就了天然漆漆器深沉典丽、含蓄蕴藉的色彩风范。天然漆与矿物颜料的使用决定了中国漆器的谦冲而温厚,含蓄而神秘。漆器的气质,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气质的折射,可以说是“文质彬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漆器温厚含蓄的文化品性不单由材料决定,更取决于中国人长期积淀的文化心理。由于髹饰技艺是在中国小农社会舒缓节奏下长期缓慢积淀而成,慢赏,静观,与人、与环境谐调便成为此类古典文化精粹的重要特征。

漆器髹饰技艺承载着中国漆艺“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的造物哲学精髓:战国墓葬出土的彩绘漆耳杯,以朱黑二色构成天地玄黄的宇宙符号,其器型比例暗合“规天矩地”的礼制秩序;汉代云气纹漆奁则彰显“漆木相生”的胎骨美学,飘逸的云纹线条与楚文化浪漫主义一脉相承。至唐代,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商贸网络催生金银平脱鸾鸟镜匣,螺钿镶嵌的丰腴华美映射着“扬一益二”的盛世气象。明清时期,盐商资本与文人审美共同推动雕漆技艺臻于化境,层髹逾百道的“赤宝砂”捧盒实践《髹饰录》“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工艺法典,使“周制百宝嵌”屏风升华为文人书斋中的“案上林泉”。这种跨越两千年的技艺嬗变,实为江南文化“技进乎道”哲学理念的物质化进程。

其艺术范式的构建深植地域文化基因。形制系统取商周青铜的礼器威仪而化文人雅意,如雕漆饕餮纹方鼎转化为案头香炉,点螺山水台屏缩移园林的咫尺乾坤,体现“仿古而不泥古”的创造性转化。纹饰符号体系更凝结着运河市民的集体意识——蝙蝠衔钱纹谐音“福在眼前”,鹭鸶莲花纹隐喻“一路连科”,锦地几何纹暗含“前程锦绣”,形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俗心理视觉编码。在技艺语言层面,点螺技法以蚌壳裁切细如发丝,镶嵌成光照游虹的山水画卷;雕漆则讲究“运刀如笔”,在硃砂漆层间刻划出书法般的笔意神韵。这种以红黑为本色、金银为点染的色彩系统,在“南秀北雄”的中国漆艺格局中淬炼出精雅秀润的江南气派,迥异于福州漆器的绮丽华艳。作为大运河生活的物质见证,朱漆描金食盒承载着岁时祭祖的家族伦理,螺钿缠枝莲纹妆奁传递婚嫁礼仪中的生殖崇拜,漆器已然成为解码民俗文化的活态典籍。

三、地域性文化特征

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自古便是 “水陆要冲”,这种 “双水系” 地理格局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作为 2500 年建城史的 “运河原点城市”,因邗沟开凿而兴,历经汉唐 “扬一益二” 的鼎盛、明清盐商的繁荣,形成 “两古一湖”(古城遗址、历史城区、瘦西湖)的空间格局,留存唐代子城、明清东关街等历史层积,被誉为 “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的活态城市。作为中国诗词史上 “含诗量” 最高的城市,是被李白、杜牧等历代文人反复吟诵的地方,瘦西湖、二十四桥等景观成为了著名的诗意符号。明清时期,盐商崛起,他们对城市风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个园、何园皆为盐商所建,首创了“四季假山”的造园手法,如今依旧是著名旅游景点。随着手工艺的兴盛发展,出现了八怪等一系列杰出文人,对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作为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 “江河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唐代波斯商埠、明清新罗坊见证多元文明交融,如今更以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中意美食产业园等平台,延续了“开放则兴” 的文化基因。这种融古汇今、雅俗共赏的文化特质,使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缩影。

四、漆器髹饰技艺的地域性创新策略

(一)工艺革新:传统技艺的现代赋能

漆器髹饰技艺传承面临这由于技艺繁杂导致的学习周期长、青年传承人缺失,传统产品与现代审美脱节、市场接受度有限等问题。为实现传统技艺的现代赋能,可以构建 “院校 + 工坊 + 企业” 的协同培养模式,简化部分基础工序教学、开发数字化学习工具以吸引年轻人学习相关技艺,同时保留核心技艺的师徒传承,以确保技艺的纯正性。

此外,在漆器的保护上也需实现现代赋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出土的数千件木漆器文物由于缺乏系统科学保护,保存状况不容乐观。面对大量珍贵出土木漆器亟待保护的现状,2013 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博物馆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共建“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站”。现代文保科技手段和高水平人才的加入,让文物“重生”成为了可能。因此,发展新兴科技手段进行文物保护刻不容缓,这也需要各单位、机构积极参与,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将文物保护法制化、规范化。

(二)设计转译:地域文化符号的现代叙事

漆器行业由于受到市场化的冲击,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现状。加之消费者的审美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漆器的总需求在不断地减少,但传承刻不容缓。

优秀的文创产品能够融合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精髓,将文化创意内容与物质载体进行完美结合,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创意性、设计美学和多样性。同样,对于漆器髹饰技艺的创新发展而言,其关键是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注入现代设计理念,使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的同时又能具备现代审美价值和吸引力,从而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设计与髹饰技艺相关的文创产品是将其创新性发展的可行策略之一。

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创产品设计,需要在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漆器髹饰技艺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因此其创新设计不仅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更是文化的再现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为此,设计师需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并将其巧妙融入文创设计之中。同时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传统漆器的造型、图案进行创新转化,使其契合现代审美。此外,还要精准定位市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多元产品,既有面向高端收藏市场的精工作品,也有适合大众日常消费的实用型、价格亲民的文创。在文创产出的过程中,要务必确保工艺传承的纯正性,严格遵循传统髹饰技艺流程;注重产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平衡,避免过于追求艺术而忽视实用,或仅强调实用而缺失艺术美感;加强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利用现代媒体平台,举办文化活动等,提升漆器文创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漆器髹饰技艺借文创产品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三)文旅融合:多产业结合下的非遗创新

根据 “底蕴深厚、诗意美学、盐商遗韵、非遗璀璨” 的地域文化特征,漆器髹饰技艺与文旅产业结合的路径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规划。

第一,场景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基地。依托著名旅游景点打造核心文旅空间,如在个园、何园等盐商园林内设置小型漆器工坊,让游客能够亲眼目睹螺钿镶嵌、红雕漆等漆器工艺制作过程。在瘦西湖、东关街设立髹饰技艺体验基地,配备专门技术人员参与指导,给游客提供亲手体验简易漆器髹饰技艺的机会。同时设计推出带有髹饰纹样的相关景点伴手礼物,将五亭桥、大虹桥、四季假山等代表性元素与漆器髹饰技艺相结合。

第二,产品创新,打造代表性文旅产品。深度挖掘运河文化、早茶文化、。盐商文化等城市文化符号,开发兼具实用性与纪念性的文旅商品。例如设计以 “皮包水” 饮食文化为灵感的漆器茶具套装,或以雕漆工艺复刻唐代波斯商埠文物的文创摆件,兼顾盐商文化的精致感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第三,业态延伸,联动非遗传承与现代文旅。推出 “漆器研学之旅”,在瘦西湖、东关街等景点开设非遗展览,带领游客在游览著名景区的同时了解漆器髹饰技艺的制作流程,体验简单漆器制作。与双博馆合作,结合雕版印刷非遗技术打造“漆书合璧”非遗体验项目,开设漆器主题展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漆器与城的历史渊源。

第四,传播赋能,打造“互联网+”非遗传承。借助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相关平台,举办漆器技艺交流展,用 “漆器 + 诗词” 的创意短视频解读 “二十四桥明月夜” 等经典意象,在线上利用抖音、微博、bilibili 等热门网络平台,拍摄非遗相关视频进行传播,扩大漆器髹饰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漆器成为串联历史、美学与生活的媒介。

参考文献:

[1] 漆器厂。漆器工艺史 [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2] 张道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论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砚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工艺创新 [J]. 装饰,2020 (05): 12-17.

[4] 职业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漆器产业发展报告(2023)[R]. ,2023.

[5] 陈安琪 , 丁峰 . 基于地域文化的文创产品创新设计——以漆器工艺为例 [J]. 艺术设计 ( 理论 ),2024,2(12):33-35.

[6] 崔玮 , 谷雨 . 烟花三月 髹饰名盛 [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9(01):62-6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 年大学生学术科技基金资助项目“当代当代非遗产品的地域性创新:以漆器髹饰技艺为例”(编号:XCX20240016)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