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公共体育形体课程体态训练策略研究

作者

牛伽

郑州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64

一、高校公共体育形体课程体态训练的重要性

良好体态是人体骨骼、肌肉、关节及神经系统协调运作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身体各部位处于合理的力学位置”。对大学生而言,体态训练的价值远超“塑形”本身,而是贯穿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与终身发展的系统性培养。

(一)保障生理健康,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现代大学生因长期伏案学习、频繁使用电子设备,普遍存在“上交叉综合征”(圆肩、驼背、头部前伸)、“下交叉综合征”(骨盆前倾、腰椎过度前凸)等问题。研究表明,长期不良体态会导致肌肉失衡,例如圆肩者胸部肌肉紧张而背部肌肉薄弱,容易引发颈椎劳损、呼吸不畅等问题。科学的体态训练通过强化薄弱肌群、拉伸紧张肌群,能够恢复身体力学平衡。比如,针对驼背的“靠墙站”训练可激活竖脊肌,改善胸椎曲度;针对骨盆前倾的“平板支撑”能增强核心肌群,减轻腰椎压力。有高校的体检数据显示,参与系统形体训练的学生颈肩疼痛发生率较未参与者降低 32% ,说明其对生理健康具有直接的保障作用。

(二)提升心理资本,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体态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挺胸抬头”的姿态能通过神经反馈促进多巴胺、血清素等积极激素分泌,增强自信心;反之,含胸驼背可能加剧焦虑情绪。对大学生而言,良好体态在社交、求职等场合中具有“隐形竞争力”。例如在面试中,舒展的姿态能够传递“自信、可靠”的信号,有调研显示面试官评分可因此提升 15%-20%。此外,体态训练中“关注身体感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建立自我接纳意识,尤其对于存在体型焦虑的学生,这种“与身体和解”的体验能够成为心理成长的重要助力。

(三)落实素质教育,培养终身运动习惯

高校体育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与“健康第一”,体态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不同于专项运动技能,体态意识具有普适性— 一无论是日常行走、课堂坐姿,还是未来职场中的商务礼仪,都离不开对身体姿态的调控。通过形体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如何科学使用身体”的知识,例如“久坐后靠墙拉伸 3 分钟可缓解腰背疲劳”“搬重物时屈膝而非弯腰能保护腰椎”等实用技能,这些都将伴随其终身,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础。同时,训练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与毅力,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核心素养。

二、高校公共体育形体课程体态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同质化”,忽视个体差异

目前多数高校形体课程仍采用“统一教案”:热身、基础站姿、舞蹈组合、放松——整套流程对所有学生完全一致。然而学生的体态问题存在显著个体差异:男生多因力量失衡导致圆肩、探颈,女生则常见骨盆前倾、XO 型腿;甚至同一体态问题的成因也不尽相同(如驼背可能源于肌肉薄弱,也可能因脊柱侧弯引发)。统一的教学内容难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例如,让骨盆前倾的学生跟随集体做“卷腹”(增加腰腹前侧紧张),反而可能加重症状;而对肌肉力量不足的学生,直接练习高难度舞蹈动作可能导致代偿损伤。有高校形体课教师访谈显示, 80% 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未充分考虑学生体态差异”,这是训练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二)训练方法“传统化”,缺乏互动与创新

现有教学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向模式,课堂以“重复练习”为主,如连续 20 分钟练习“芭蕾手位”,或反复纠正“膝盖并拢”等细节。这种模式存在两大弊端:一是趣味性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度低—某课程满意度调查显示,仅 41% 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参与课后练习”;二是缺乏即时反馈,学生难以感知自身问题。例如,很多学生“以为自己站直了,实际仍有骨盆前倾”,但因未得到可视化反馈,始终无法有效纠正。此外,教学手段未能与时俱进,较少结合信息化工具,也未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如流行舞蹈、健身直播等),导致课程与 Z 世代学生的兴趣点脱节。

(三)评价体系“表面化”,偏离训练本质

当前评价多聚焦于“动作标准化”:期末考核以“能否完成指定舞蹈组合”“姿态是否优美”为核心指标,占总成绩的 70% 以上。这种评价方式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忽视了“体态改善”这一核心目标——某学生可能动作优美但仍有驼背,却因考核表现好获得高分;二是缺乏过程性跟踪,仅通过期末一次评估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三是未关注“知行转化”能力,即学生是否能够将课堂训练迁移到日常生活(如是否在自习时保持正确坐姿)。评价的“表面化”导致学生为应付考核而“表演动作”,而非真正形成体态意识。

(四)师资能力“局限性”,专业储备不足

体态训练涉及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康复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教师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但当前高校形体课教师多为舞蹈、体操专业背景,缺乏系统的体态评估与矫正训练知识。有问卷调查显示, 65% 的教师表示“难以准确判断学生体态问题的成因”;在遇到脊柱侧弯等复杂问题时,往往因担心风险而回避,仅建议学生“自行就医”。此外,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多数高校未将“体态训练”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导致教师知识更新滞后,难以掌握三维体态扫描、功能性训练等前沿技术。

三、高校公共体育形体课程体态训练优化策略

(一)构建“精准评估—分级干预”体系,实现个性化训练:多维度体态评估( 基础筛查、专业检测、技术辅助)、 分级分组训练。(二)拓展教学内容维度,融合“功能性 + 审美性 + 实用性”:强化功能性训练,夯实体态基础,打破“以舞蹈为核心”的传统内容,增加“身体控制能力”训练。 融入流行元素,提升课程吸引力。(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技术,构建“互动式”课堂:可视化反馈教学、实时视频对比手机APP 辅助、压力传感垫。情境化与游戏化教学设计“任务式”训练活动,提升参与感。(四)完善“过程 + 结果 + 迁移”的多元评价体系:动态过程评价(占比 60% )、终结性效果评价(占比 30% )、迁移能力评价(占比 10% )。(五)建立“专业培养 + 资源协同”的师资发展机制:系统化教师培训,高校每学期组织“体态训练专项研修班”。跨学科资源协同与校园医务室、康复专业建立合作。校际经验共享加入“高校形体课程联盟”,通过线上研讨会定期汇编《体态训练教学手册》,收录评估工具、训练方案等实用内容,供教师参考。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聚焦高校公共体育形体课程中的体态训练策略,通过对当前教学实践的调研分析与创新策略的探索验证,旨在为改善大学生体态健康、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综合研究发现,高校形体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身体素养的重要载体,其体态训练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矫正圆肩、驼背等外在形态问题,更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身体的认知与掌控能力,形成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

当前,传统体态训练模式虽在基础形态塑造上具有一定作用,但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多样化的体态需求与个性化发展诉求。研究证实,有效的体态训练需以“科学评估为前提、个性化干预为核心、习惯养成为目标”,通过融入生物力学分析、强化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智能技术辅助等创新策略,能够显著提升训练的精准性与持续性。同时,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机、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以及课内外训练的协同性,是决定策略落地效果的关键因素。

体态训练不仅是身体形态的雕琢,更是健康意识的唤醒与生活态度的培育。唯有持续创新策略、优化实践路径,才能让高校形体课程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塑造健全人格中发挥更大价值,才能真正满足学生对健康体态与综合素养的需求,实现从“短期改善”到“长期受益”的跨越。高校形体课程体态训练需突破传统模式,以个性化、场景化、智能化为方向,才能更好满足学生对健康体态与综合素养的需求,实现“以体育人”的深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