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原创民族合唱作品赋能民族高校美育工作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作者

周昊

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康定 62601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关键主体,高校需要做好美育工作,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1]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组成,它是展开、创新美育活动的源泉,同时也对民族高校的美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23年12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出:“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传承基地建设,制定完善建设标准,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和文化资源。”[2] 由此在分析目前高校美育工作开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民族高校在美育工作的经验,探讨如何通过原创民族合唱作品的创作赋能工作的开展,如何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高校美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之能够真正取得成效。

一、民族合唱作品的美育价值意蕴

“传统文化是文化作品发展的命脉,创新创造是文化作品发展的动力,文化作品是一种精神生产物、一种文化形态。”[3] 民族合唱作品植根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沃土,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其艺术表现既体现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又彰显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民族高校美育工作中具有独特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4]这一重要论述为民族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从美育价值视角看,民族合唱作品通过音乐艺术的集体表达,构建了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统一体,在价值导向、情感激发和实践支撑三个维度形成了独特的美育价值体系。

(一)民族合唱作品赋予民族高校美育价值导向力

民族合唱作品赋予高校美育价值导向力,是指通过融入民族文化、民族音乐风格的合唱作品,引领民族高校学生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提高审美素养、强化审美认同、深入艺术实践,将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视为共同价值追求。高校美育肩负启迪学生情感的责任,通过剖析原创民族合唱作品的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等,引导师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共鸣,领悟其艺术精髓与美学导向,坚定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热爱。

第一,弘扬民族文化,强化文化认同。原创民族合唱作品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对引导高校学生弘扬民族文化、强化文化认同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5]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影响:民族文化发展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借鉴,中华文化也在创新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学生通过感悟民族合唱作品,既能体会民族文化内涵、强化认同感,又能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文化根源之问,提振传承动力,树立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认同。

第二,传承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成果的综合反映,民族合唱作品蕴含丰富民族元素与文化底蕴,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能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从文化功能看,原创民族合唱作品是诠释民族精神的途径,展现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价值观念与精神风貌;从价值意蕴看,作品内蕴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团结奋进等民族精神精髓,经艺术化手法变得具象生动,使学生在共鸣中深化理解与认同。

(二)民族合唱作品赋予民族高校美育情感激发力

民族合唱作品赋予民族高校美育情感激发力,是指通过蕴含民族情感、凝聚民族精神的合唱艺术作品,唤醒民族高校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培育审美情怀、深化艺术体验,将自觉传承民族文化作为共同的情感价值追求。高校美育通过民族合唱作品,以丰富的音乐语言、情感表达,从旋律特征、和声色彩等维度深入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核,引导学生体验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感受其情感张力,体会其艺术感染力与情感导向,由此激发起民族的真挚热爱。

一,强化民族团结意识,激发情感共鸣。民族合唱作品承载民族情感与集体记忆,具强凝聚力,融入美育可促进学生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如《青藏高原》《鸿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经典曲目,旋律悠扬、情感真挚,反映不同民族风土人情、历史传说与精神追求,展现各民族和谐共处画面,学生排演作品的过程中,能更深层感受中华文化内涵,突破文化认知边界,形成包容观念。

第二,铸就责任担当,培育家国情怀。民族合唱作品创作植根于中华文化,展现各民族共同奋斗历程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景。作品以激昂旋律和深情歌词,再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构建情感教育场域。学生在演绎过程中,经历从艺术感知到价值认同的转化:先掌握音乐技术,理解艺术表现手法,再体会历史文化内涵,最终将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内化为行为准则,在此过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我,为国家民族发展贡献力量,自觉承担时代责任。

(三)民族合唱作品赋予高校美育实践支撑力

民族合唱作品赋予高校美育实践支撑力,是指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民族合唱艺术实践体系,为民族高校学生构建全方位的审美实践平台,由此去促进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同时深化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将创新演绎与传播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文化责任。美育教育具有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功能,在民族合唱作品的训练中,通过全面构建民族合唱作品的实践框架,引导师生掌握民族音乐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艺术规律,系统提升、完善其艺术实践能力与舞台表现水平,坚定对原创民族合唱作品艺术实践价值的执着追求。

第一,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美育活动内容。将民族合唱作品融入高校美育实践,可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供支撑。高校美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在融入民族合唱作品排演的同时,可鼓励学生参与改编与创作,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融入音乐,培养创新思维与艺术表达能力。

第二,丰富美育实践形式,增进美育实效。将民族合唱作品融入高校美育实践,能丰富载体,从“艺术实践”“文化体验”“创作实践”“理论发展”四个维度搭建立体工作体系,提升实效性。在艺术实践维度,通过举办民族专题音乐会和合唱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对民族音乐美学的直观认知;在文化体验维度,组织学生实地采风,以“沉浸式”形式深化对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在创作实践维度,民族高校设立专门创作工作坊,邀请专业作曲家指导学生创作民族风格合唱作品,培养艺术创新能力;在理论发展维度,定期举办专题论坛,探讨民族合唱融入高校美育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指引民族高校美育工作后续发展。

二、关于民族合唱作品融入高校美育存在问题的思考

民族合唱作品融入高校美育,为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然而,在当前的高校美育实践中,对于民族合唱作品的美育价值挖掘尚显不足,存在参与学生少、学生兴趣不浓厚、活动内容单一陈旧、参加收获少等问题,阻碍了高校美育工作的深入推进。

第一,工作对象单一化,制约美育实效性。活动参与主体与覆盖面局限于学生干部与艺术特长生,形成选择性覆盖的工作结构。这种模式导致三个层面的结构性矛盾:认知层面,美育工作者形成“精英化”观念,将审美素养这一普遍教育目标异化为特定群体的专属能力;实践层面,衍生同质化活动方案,组织者基于少数样本反馈制定方案,忽视学生审美需求的多元性;效果评估层面,活动总结出现“以偏概全”,导致反馈数据失真。

第二,内容创新不足,对民族文化、校园文化等资源挖掘不够。高校美育内容创新不足源于文化资源转化机制缺失。具体表现为:美育内容与特有的文化资本之间出现断裂,教师作为文化中介者往往不自觉地延续传统艺术教育的惯习,将个人或者某一群体的审美趣味作为普遍标准。[6] 这种文化资本的错位分配则容易造成双重异化:一方面,制度化美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号暴力,使得非艺术专业学生对于所接受到对教育内容不认可,甚至出现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标准化艺术形式对校本文化或者民族文化的遮蔽,导致其被系统性边缘化。

第三,高校美育工作实际容易呈现“碎片化”特征,整体性活动设计生态建构力度不够。一方面,活动内容同质化使审美教育停留在浅层感官刺激,难以实现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创造的认知跃迁;另一方面,有效的教育应实现知识递归深化,但部分高校美育设计缺乏系统化素养提升框架,学生素养发展出现 “高原现象”,即初期快速提升后长期停滞。

三、关于民族合唱作品融入高校美育的策略

(一)推动民族合唱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

育人工作能够真正取得成效,取决于科学、系统的反馈机制的建立,将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而目前的工作仍然存在“学生中心地位弱化”的问题,工作的收尾往往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草草了事,使得美育工作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美育工作者没能够意识到“美育”工作也是教育活动,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之中,导致了对于学生主体的忽视。所以,建立一套全面、深入的美育活动反馈机制,也可以为美育工作的后续安排提供更好的依据。

基于以上两点,要做好美育工作中品牌活动持续性建设,需要从两个层次考虑。第一,重视民族合唱活动的整体性、渐进性、持续性。第二,构建全面且深入的反馈机制。坚持主体全面性原则,覆盖不同专业背景、审美素养的学生,以其需求为实践基础,增强美育工作针对性。注重反馈深入性,关联活动各要素,既为学生后续学习指明方向,也为品牌活动调整提供依据,保持活力。

(二)积极拓宽美育活动的辐射维度

目前部分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强,其核心问题在于单一化供给与多元化学生需求的系统性失衡,反映出“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未有效调和。参与维度上,受众覆盖有学科区隔,不同专业学生参与机会和体验效果不对称;内容维度上,艺术活动专业壁垒与文化内涵传达效率成反比,陷入“形式在场而意义缺席”困境。因此,构建兼顾主体普遍性与内容专业化的美育体系,成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第一,兼顾参与主体的普遍性与层次性。拓宽辐射维度,覆盖全校各层次、专业学生,关注因学科性质产生的差异,如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学生思考逻辑的不同。将美育特点与专业特色融合,达成“和合中存有,和而生生,合而生生,和合生生不息”的新境界。

第二,平衡活动内容的通识性与专业性。考虑学生的审美基础差异,活动设计契合多数人基础,提供知识学习与艺术入门机会。在通识铺垫后融入专业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内化,助力学生发现美、激发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树立审美观。

(三)深入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

民族合唱作品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育价值,创作实践中对于民族性、地域性的融入,对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至关重要。第一,要把握合唱作品的民族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作、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7] 这为民族合唱作品的创作、高校美育工作的展开指明了方向。我校依托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资源,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主体,积极开展美育活动,充分考虑“审美认知、审美愉悦、审美教育”三个维度,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产生基本认知,再由老师引导深入体会,最后由学生自己分享感悟的形式,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第二,要注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与学校文化结合,想要破除学生刻板印象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主动深入学生的生活日常,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高校学生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91.

[2]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 [EB/OL].(2023-12-20)[2025-03-10].

[3] 彭丽 . 文化作品中意识形态话语问题探析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1,(09):19-5+108.

[4] 习近平 . 论党的青年工作 [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77.

[5] 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 北京 : 外文出版社,2021:164.

[6] 迈克尔·格伦菲尔 , 林云柯 . 布迪厄 : 关键概念 原书第 2 版 [M]. 重庆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38.

[7] 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2021:164.

注:本文系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课题——以原创本土合唱作品提升高校美育工作效度(编号:SCQM2023-B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