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研究进展

作者

李志伟

内蒙古筑友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00

摘要:本研究聚焦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对其类型特点、力学性能、数值模拟方法展开深入探讨。详细阐述焊接、螺栓、栓焊混合及新型连接节点特征,分析静力、抗震、疲劳性能,并运用有限元模拟验证结果。旨在总结现有成果,揭示节点性能本质,为优化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装配式钢结构技术发展,提高建筑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引言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蓬勃兴起,钢结构以其诸多优势成为重要的结构形式,而梁柱连接节点作为装配式钢结构的关键部位,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适用性。目前,各类连接节点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但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类型、力学性能及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类型

1.1 焊接连接节点

焊接连接节点是将梁柱的钢材通过焊接工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节点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有效地传递梁柱之间的内力,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常见的焊接方式包括全焊透和部分焊透焊接,全焊透焊接节点的连接强度更高,但对焊接工艺要求也更为严格。然而,焊接连接节点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现场焊接工作量大,焊接质量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且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和变形可能会对节点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在遭受地震等灾害时,焊接部位可能出现脆性破坏。

1.2 螺栓连接节点

螺栓连接节点是利用高强螺栓将梁柱的连接板紧固在一起,实现力的传递。其优点在于施工方便、快捷,可拆卸性强,便于后期的维护和改造。螺栓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主要取决于螺栓的强度、预紧力以及连接板的厚度和材质等因素。不过,螺栓连接节点的刚度相对较小,在承受较大动力荷载时,螺栓可能出现松动现象,影响节点的可靠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且螺栓的锈蚀问题也会对其耐久性产生一定影响。

1.3 栓焊混合连接节点

栓焊混合连接节点结合了焊接连接和螺栓连接的优点,通常在梁柱的主要受力部位采用焊接,以保证节点的强度和刚度,而在一些辅助部位或便于施工的位置采用螺栓连接,便于现场安装和调整。这种连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点的综合性能,但由于其受力机制较为复杂,焊接部分和螺栓部分的协同工作性能需要深入研究,且施工过程中对焊接和螺栓安装的质量控制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出现连接失效的问题。

1.4 新型连接节点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新型连接节点应运而生。装配式可替换耗能连接节点,通过设置专门的耗能元件,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消耗能量,保护主体结构,并便于震后对耗能元件进行更换,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可修复性。装配式自复位连接节点利用预应力技术或特殊的材料特性,使节点在受力后能够自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或接近原来的位置,减少结构的残余变形,提升结构的震后功能恢复能力。

二、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

2.1静力性能分析

连接节点的静力性能是其在承受长期稳定荷载作用下的表现,对结构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至关重要。在静力加载试验与理论分析中,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类型连接节点施加逐渐增加的轴向力、弯矩和剪力等静力荷载,观察节点的变形、应力分布以及破坏模式。焊接连接节点在静力作用下,焊缝处的应力集中情况是研究重点,其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可能导致局部过早屈服或开裂,影响节点整体承载能力。而螺栓连接节点则需关注螺栓的受拉、受剪承载能力以及连接板与螺栓之间的接触应力分布,若螺栓布置不合理或预紧力不足,在静力荷载下可能出现螺栓剪断、连接板承压破坏等失效形式。

2.2抗震性能研究

抗震性能研究对于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应用具有关键意义。在地震模拟试验与抗震理论方面,通过拟动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等手段,模拟地震作用下节点的受力情况,研究其耗能能力、变形能力和自复位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新型装配式可替换耗能连接节点和自复位连接节点在此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可替换耗能连接节点中的耗能元件,如摩擦耗能器或金属屈服耗能器,在地震时通过自身的塑性变形或摩擦耗能,有效消耗地震能量,保护梁柱主体结构。

2.3疲劳性能探讨

在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连接节点的疲劳性能不容忽视。疲劳荷载可能源于风荷载、机械振动以及频繁的使用荷载变化等。对于焊接连接节点,焊缝处的微小缺陷、残余应力以及应力集中等因素会加速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降低节点的疲劳寿命。螺栓连接节点在长期的交变荷载下,螺栓可能发生松动,导致连接刚度下降,进而影响节点的疲劳性能。研究通过疲劳试验,测定不同类型连接节点在不同应力幅和循环次数下的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分析疲劳破坏的机理和影响因素。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如超声检测、磁粉检测等,监测疲劳裂纹的发展过程,为制定合理的疲劳设计规范和维护措施提供依据,确保装配式钢结构连接节点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避免因疲劳破坏引发的结构安全事故。

三、节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方法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是研究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首先,需对连接节点的几何形状进行精确建模,包括梁柱的截面尺寸、连接板的形状和尺寸以及螺栓、焊缝等连接部件的详细构造。对于材料特性,要准确定义钢材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泊松比等参数,以反映其真实的力学行为。在单元类型选择上,根据不同部件的受力特点,梁柱主体结构通常采用梁单元或壳单元,而连接部位如螺栓、焊缝等则采用实体单元或弹簧单元进行模拟,以更精准地捕捉应力集中和力的传递路径

3.2 模拟结果验证与分析

模拟结果的验证与分析是确保有限元模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将有限元模拟得到的节点位移、应力分布、内力变化等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例如,在静力加载模拟中,对比模拟得出的节点变形值与静力试验中实测的变形数据,检查应力集中区域的模拟应力大小与试验测量结果的吻合程度。在抗震模拟方面,通过比较模拟的滞回曲线与振动台试验或拟动力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验证模型对节点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的模拟准确性。对模拟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节点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通过参数化分析,探讨连接节点的设计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找出关键影响因素,为节点的优化设计提供量化依据。结合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展示,如应力云图、变形动画等,直观地了解节点内部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特征,进一步揭示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本质,为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设计、改进和工程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结语

本研究系统阐述了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类型、力学性能及分析方法。各类连接节点各具特色,力学性能研究揭示其工作机制,数值模拟为其优化提供支撑。未来,应深化新型节点研发,完善力学性能评估体系,优化数值模拟技术,推动装配式钢结构迈向更高水平,以实现建筑产业的高效、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助力现代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姚运.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设计优化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03):131-133.

[2]徐智恒.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设计要点及施工工艺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4,9(0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