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徽文化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作者

周雁妮

黄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41

地方文化是地域精神的凝练,承载着独特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则聚焦学生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核心能力培养。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蕴含“徽骆驼”精神(坚韧不拔)、“耕读传家”理念(勤奋进取)、“天人合一”美学(和谐共生)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依赖标准化课程,缺乏文化情境支撑;而徽文化融入教育实践中,亦存在系统性不足、与学生心理需求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如何将徽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载体,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徽文化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徽文化的心理教育价值

徽文化涵盖物质、精神与行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天井设计)传递“和谐共生”的美学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感知;精神层面的“徽骆驼”精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与“学陶师陶”理念(知行合一)为抗挫折教育提供文化榜样;行为层面的徽州民俗(如包艾叶馃、徽剧表演)通过群体参与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归属感。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文化需求

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以X 小学为例,采用分层从抽样的方法,从该校四、五、六年级中各抽取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135 份,回收有效问卷135 份,回收率 100% ,调查结果如下:

1. 学习动机功利化

调查显示 40.74% 学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以后赚钱,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是替父母和老师学习,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 5.93% 、 8.15% ,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当。缺乏对未来发展的认识。长此以往将会引起学生在学习上冷漠畏缩、散漫拖拉、注意力涣散等状况。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引起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逆反的情绪,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情绪管理能力弱

调查显示有 14.07% 学生因不如他人而“不高兴”。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自尊要求迫切,并且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与此同时,学习成为学生的首要任务,取得学习成果是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但是因为学生的个别差异、生活环境等原因,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每个学习阶段中表现得优秀。因此,学生在这时发现了周围得同学比自己做得好、做得强时,容易表现出不悦、怨恨、愤怒、嫉妒等情绪。

3. 人际交往障碍

调查显示部分小学生有人际交往障碍, 2.22% 学生存在“不合群”等问题。尽管所占比例较小,但是仍需要家长、教师的重视,教师可以多组织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消除学生的孤独、不合群的感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文化情境的支撑——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传统、坚韧品质与审美体验,恰好能为学生提供情感共鸣与行为参照。

二、徽文化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现有实践的积极探索

1. 徽文化融入学校物质环境

在X 小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具有徽派特征的建筑,典型的白墙黑瓦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而学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层单位,是扎根于地方现实的情况,该校淋漓尽致的践行了这一理念,把徽派建筑的特点渗透到大家习以为常的建筑当中。另外在学校教室的走廊外不仅仅挂着学生的作品,作品中含有多种元素的“我的家乡”主题,包括刻窗花、画家乡具有代表的景物等等。

2. 徽文化融入学校精神环境

X 小学不仅仅教师践行“学陶,师陶”的风气,把陶行知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理念,鼓励学生学习“徽骆驼”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人与精神环环相扣,丝丝相连,一带一路,师带生去感悟那一脉相承的徽州精神。

3. 徽文化融入班级课堂

X 小学教室中各种设施方面也处处保留着徽文化的一些特征,教室整体布置方面都体现着徽文化的存在;在课堂上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下徽文化的一些特征、文化、精神也在渗透。每门科目都有自己的渗透方式,例如在语文课四年级神话故事单元,开展评价入项课,另搜集有关徽州的神话故事,进行交流,同时在课文当中去将文章当中难点地方文化引申到自己家乡的文化,并在其中体验徽文化;美术课可以画一画家乡的风景,最具家乡代表特色的事物;道德与法治课感受家乡的山清水秀,及产生保护家乡的意识。

5. 徽文化渗透于各种课外活动及实践中

近年来X 小学少先队依托徽文化,从家乡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情怀。通过学校少先队活动,渗透大量的体悟走进徽文化的活动,组织同学们参加“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州糕饼博物馆”“中国徽菜博物馆”旨在亲身感受徽文化的魅力。另外在每年的研学游中,X 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到具有明显徽文化特色的景点,比如学校附近的“屯浦归帆”;去一趟屯溪老街,感受地地道道的徽派建筑,石板路等等;发扬徽文化吃苦耐劳的精神,并走进敬老院,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服务社会,服务徽州。

(二)存在的问题

X 小学活动的多样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文化场域,但尚未系统对接学生心理需求。1. 系统性不足。徽文化元素多以零散形式融入,未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情绪管理、抗挫折能力)对应的课程模块。

2. 针对性缺失。对学生心理特点(如低年级具象思维、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分析不足,活动设计未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差异。

3. 参与度有限。部分活动以“任务式”开展(如参观博物馆“一带而过”),学生缺乏主动体验,难以产生心理共鸣;

4. 家校协同薄弱。家长对徽文化的心理教育价值认知不足,家庭场景中未形成文化传递的合力。

三、徽文化融入与该小学教育教学路径探索

(一)课程融合:构建“文化—心理”双主线课程体以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为基础,结合徽文化元素开发主题课程模块。低年级以情主,通过徽州民间故事(如“程大位珠算传奇”)开展“积极情绪培养”活动,引导学生用绘画、角色扮演表达故事中的“坚持”“合作”情绪。中年级以社交发展为主,以“徽州古村落邻里互助”为主题,设计“徽剧小剧场”活动(如《徽州茶商》片段),通过角色互动学习倾听、分享等社交技巧。高年级以抗挫折教育为主,结合“徽骆驼”精神(如古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创业传统),开展“我的成长挑战”项目,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并记录克服困难的过程,强化心理韧性。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改变各年级学生对徽州文化认识的途径,学校多为学生创造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切身体会本土文化的魅力。

(二)环境浸润:打造“可感知”的文化心理空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由此可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就此而言,打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并且能够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的途径,最佳手段便是学校环境在潜移默化之中传达给学生,这不仅仅蕴含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同时使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目的创设一种氛围得以达成。校园文化墙展示徽州名人成长故事(如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徽派建筑中的“天井”设计(象征“天地人和”),营造“文化即心理滋养”的氛围。教室设置“徽州文化角”,陈列学生收集的徽州民俗物品(如罗盘、剪纸),定期开展“我家的徽州故事”分享会,增强文化归属感。开发“徽文化心理云平台”,上传徽州民谣、非遗工艺制作视频,学生可通过“情绪打卡”选择对应文化内容(如焦虑时听《徽州民歌》)进行自我调节。

(三)活动实践:设计“体验式”文化心理干预

地方文化的教学不同于寻常的知识教育,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单凭教师的口头讲述学生难以理解并吸收地方文化的内涵,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融合的多种活动,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不再局限于书本或以教师讲授意志转移,而是真真切切走进生活,通过实践获得第一经验,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例如组织“徽州节气活动”(如清明“包艾叶馃”、中秋“舞草龙”),通过群体协作制作、表演,培养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引入徽州“砖雕”“木雕”工艺,开展“情绪雕刻”活动——学生用陶土雕刻代表情绪的符号(如“烦恼”用扭曲线条,“快乐”用圆润形状),通过艺术表达释放负面情绪。设计“徽文化心理研学路线”(如“徽商古道徒步”“古村落家风调研”),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坚韧”“诚信”等品质,结合心理问卷记录活动前后的情绪变化,强化文化认同与心理成长的联结。

(四)家校协同:建立“文化—心理”共育机制

成立家长工作坊,通过讲座、亲子活动(如“徽州名人家庭教育故事分享会”),引导家长用徽文化元素进行家庭心理教育(如讲述“胡开文墨庄”诚信经营故事,培养孩子责任意识);布置“家庭徽文化实践”(如共同制作徽州传统美食、探访家族中的“徽州记忆”),通过代际互动传递文化价值观,缓解亲子沟通障碍;联合当地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开展“社区徽文化节”,邀请学生家庭参与徽剧表演、民俗展示,拓展心理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也为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徽文化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既是文化传承的使命,也是心理育人的创新。通过课程融合、环境浸润、活动实践与家校协同,徽文化的精神内核可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可内化的心理成长资源,最终实现“以文化心”的教育目标。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徽文化元素与不同学段心理发展需求的匹配研究,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实践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勇,张文徽. 徽文化及其时代价值[N].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

[2] 陆一凤. 茂名地方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路径探索[N]. 豫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4.

[3] 郭连峰.《教学与管理》[M]. 地方文化融入课程研究现状及若干思考.2014.10.

[4] 王巧玲. 河南J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D]. 华中师范大学,2017.

[5] 张永红 . 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J]. 科技风 ,2020(13):260.

作者简介:周雁妮(1987.11- ),女,汉族,安徽绩溪人,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项目: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2xhwh008);横向项目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项目编号:hxkt202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