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路径研究
刘一诺
临沂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传统聚落的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近千个传统村落因人口流失而消失。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赋予其现代功能,成为建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福建南靖官洋村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活力、屏南双溪镇以艺术介入激活社区等案例表明,传统聚落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与创新。本文结合建筑符号学、空间社会学理论,分析传统聚落的保护困境与转型潜力,提出系统性融合策略。
一、传统聚落的保护困境与融合必要性
1.空心化与功能衰退
传统聚落的“烟火气”依赖于持续的人口居住与文化活动。然而,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青壮年外流,福建屏南双溪镇曾因人口外流面临建筑破败、文化断裂的危机。空置的民居与公共空间失去原有功能,传统建筑技术(如榫卯结构)逐渐失传,亟需通过现代设计赋予新生命。
2.文化符号的消逝与转译需求
传统聚落的空间布局(如庭院围合、轴线对称)与装饰符号(如木雕、砖瓦纹样)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但粗暴的“推倒重建”模式割裂了历史延续性,例如我国部分商业街改造中盲目仿古,导致传统意象流于表面。因此,需通过抽象简化、材质还原等手法实现符号的现代转译。
二、传统聚落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路径
1.建筑符号的抽象转译
新旧对比与意象简化: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兰溪亭”通过解构传统亭台的复杂装饰,以简约几何形态保留飞檐翘角的意象,既符合现代审美,又传递文化内核。
材质还原与技术创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钢结构模拟传统榫卯,既保留木构架的空间逻辑,又提升抗震性能,体现“古意新材”的设计理念。
2.空间理念的重构与活化
庭院空间的现代演绎:传统庭院以封闭性、内向性为特征,而现代建筑因土地限制需向上发展。例如,高层建筑可通过中庭设计模拟“垂直庭院”,利用玻璃幕墙与绿植围合,既满足采光需求,又延续聚落的社交属性。
功能复合与社区赋能:福建官洋村将古厝改造为民宿、手工作坊,山西保福村引入直播经济打造“一院一业”模式,通过功能叠加吸引年轻群体回归,形成“居住-生产-文旅”复合空间。
3.技术介入与生态融合
绿色技术的嵌入:传统聚落的通风、防潮技术(如福建土楼的环形布局)可为现代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启发。例如,利用 BIM 技术模拟聚落风环境,优化高层建筑的自然通风效率。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通过 3D 扫描记录古建筑细节,结合 VR 技术打造虚拟展馆,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如双溪镇艺术家通过直播展示传统手工艺,吸引游客与投资者。
三、实践案例分析与启示
1.福建屏南双溪镇:艺术介入激活社区
双溪镇通过“人人都是艺术家”项目,将废弃民居改造为画室、咖啡馆,吸引艺术家与游客入驻。艺术活动不仅修复了建筑实体,更重建了社区文化网络,使外流人口回流率达 30‰ 。这一案例表明,现代设计需以“人”为核心,通过功能活化激发聚落内生动力。
2.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传统结构的现代演绎
中国馆以斗拱造型为原型,通过钢结构与玻璃幕墙的组合,将传统建筑符号转化为国家文化象征。其设计证明,符号转译需兼顾视觉辨识度与技术创新,避免沦为形式模仿。
四、挑战与对策
1.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过度商业化可能破坏聚落原真性,如部分古镇沦为千篇一律的“小吃街”。对策包括:设立文化保护基金、制定分级保护规划,限制核心区的商业开发强度。
2.现代技术的适应性
古建筑材料(如木材)的防火、耐久性不足,需通过复合材料替代。例如,利用碳纤维增强木材强度,或通过 EPS 板提升墙体保温性能,兼顾传统质感与现代功能。
3.社区参与机制缺失
传统聚落的更新需原住民的深度参与。可借鉴双溪镇模式,通过公益培训、产权共享等方式,让村民成为改造主体而非旁观者。
五、结论与展望
传统聚落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本质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1.数字孪生技术在聚落保护中的应用,实现动态监测与虚拟修复;
2.社区共建模式的制度化,保障原住民权益;
3.碳中和目标下的传统聚落更新路径,如光伏瓦片与传统屋顶的结合。通过跨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传统聚落有望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枢纽”,而非博物馆中的静态标本。
参考文献
[1]让传统村落更有“烟火气”,腾讯新闻,2025-02-21.
[2]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思考,公务员期刊,2023-04-07.
[3]王竹等,《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解析》,2020.
[4]吴德兴,《现代建筑设计对地域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