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常用水泥材料的质量检测
邱萍
新疆交勘致远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830002
引言: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泥作为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混凝土结构、路面基层及面层等方面普遍应用。而生产工艺差异、原材料品质不一等因素,使得水泥的质量参差不齐,给公路工程带来了潜在风险,需要注重公路工程水泥质量检测[1]。
一、常用水泥种类及其特点
(一)硅酸盐系水泥
作为基础性胶凝材料,硅酸盐水泥在土木工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矿物组成以硅酸三钙(C3S)和硅酸二钙(C2S)为主,通过高温煅烧形成具有水硬性的硅酸盐熟料。该品种具备较高的早期强度与较快的硬化速率,但伴随明显的水化放热现象,这种特性使其在低温环境施工中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防止混凝土早期冻害。需注意的是,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需谨慎使用,以避免温度应力引发的结构裂缝。
(二) 普通型硅酸盐水泥
在基准硅酸盐水泥基础上,通过掺入 6%-15% 的活性混合材(如矿渣或粉煤灰)进行改性处理。这种工艺调整不仅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材料微观结构:混合材的火山灰效应可消耗部分氢氧化钙晶体,从而提升抗硫酸盐腐蚀能力。其综合性能均衡,既保持了基础水泥的强度特征,又具备更好的体积稳定性,成为市政工程与普通房建的首选材料[2]。
(三)矿渣基硅酸盐水泥
以粒化高炉矿渣作为主要掺合料(掺量 20%-70% ),充分发挥矿渣的潜在活性。矿渣中丰富的玻璃体结构在碱性激发下发生二次水化反应,生成低钙型水化硅酸钙凝胶,这种产物具有更致密的微观构造。由此带来的技术优势包括:显著降低氯离子扩散系数,提高抗海水侵蚀能力;减少碱-集料反应风险;降低水化温升。特别适用于港口工程、地下结构等潮湿腐蚀环境。
(四)火山灰质水泥
通过引入火山灰质材料(如凝灰岩、硅藻土)替代部分熟料,这类水泥在水化过程中形成更多凝胶物质。火山灰质材料的多孔结构可吸附大量自由水,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次生 C-S-H 凝胶,双重作用显著提升材料密实度。其渗透系数可降低至 10-12m/s 量级,这种特性使其在地下室、水池等防渗结构中表现优异,同时适用于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但需注意,干燥环境可能影响其强度发展,需加强早期养护措施 [3]。
二、公路工程常用水泥材料的质量检测
(一)物理性能指标检测
(1)水泥细度作为关键物理参数,通常采用比表面积测定法或筛余量法进行检测,以评估水泥颗粒的大小分布情况。这项指标直接影响水泥的水化反应速率和混凝土工作性能,需满足规范要求的比表面积范围。(2)凝结时间检测涵盖初凝与终凝两个阶段。初凝时间表征水泥浆体开始失去塑性流动性的时间节点,终凝时间则反映浆体完全硬化形成强度的关键转折点。通过标准维卡仪法测定这两个参数,可有效指导施工工序安排,确保混凝土浇筑与振捣作业在合理时间窗口内完成。(3)体积安定性检测是防止工程隐患的重要环节。采用沸煮法或压蒸法模拟极端环境条件,可准确测定水泥硬化过程中因游离氧化钙、方镁石等成分过量导致的异常体积膨胀现象。这项指标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长期耐久性,检测不合格将严格禁用[4]。
(二)化学组分控制要点
(1)主要氧化物检测重点关注 CaO 与 SiO2 的比例关系。CaO 作为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直接影响水泥水化产物的生成量与强度发展; SiO2 则参与形成硅酸钙骨架结构,两者需保持合理配比才能确保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2) SO3 含量控制是化学检测的重点项目。适量的硫酸盐可调节凝结时间并促进早期强度发展,但超标会引起钙矾石过量生成,导致硬化体后期膨胀开裂。现行标准通过设定严格上限值(一般 ⩽3.5% )来规避此类质量风险。(3)碱含量检测针对水泥中 K2O 、 Na2O 等可溶性碱金属氧化物。这些成分与活性骨料接触可能诱发碱 - 集料反应,产生膨胀性凝胶物质导致混凝土开裂。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精密检测手段,将总碱量控制在 0.6% 以下,可有效预防此类耐久性问题。
三、质量控制措施
(一)全流程原材料管控体系
(1)供应商选择:建设单位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要求企业通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提供近三年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每季度开展供应商绩效评估,对供货及时率、抽检合格率等指标量化评分,实行末位淘汰制。(2)进场检验:核对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型式检验报告及放射性检测证明。抽样检测采用 " 基数抽样法 ",每批次 ⩽200t 随机抽取12kg 样品,重点检测比表面积、凝结时间、3d/28d 抗压强度等关键指标。对氯离子含量实施痕量检测,采用硝酸银滴定法确保结果精确至 0.001% 。不合格品执行" 红牌退场" 制度,建立质量黑名单数据库。
(二) 数字化生产过程监控
(1)生产参数记录:对水泥生产实施全参数监控,实时采集回转窑烧成温度( 1450±50∘C )、分解炉停留时间( ⩾3s )、粉磨系统电流值等 20余项工艺参数。配置在线粒度分析仪连续监测水泥比表面积,波动范围控制在 ±15m2/kg 以内。关键设备安装振动监测传感器,通过频谱分析预判机械故障。(2)中间产品抽检: ① 生料制备阶段每 2 小时检测一次 CaO 、SiO2 、 Al2O0 三率值; ② 熟料烧成工序检测游离氧化钙(f
)、矿物组成(C ₃ S⩾55% ); ③ 水泥粉磨过程监控筛余量( 80μm 筛⩽4.0% )、颗粒级配; ④ 均化库实施空气搅拌,确保出库水泥均匀性变异系数 ⩽3.0% 。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工艺调整预案,同步追溯前 8 小时生产数据。
(三)标准化成品储运管理
(1)储存条件:防潮(库内湿度 ⩽65% )、防雨(双层防水屋面)、防混(分库储存不同标号)、防污(环氧地坪)、防损(堆码高度 ⩽10 袋)。配置自动温湿度监控系统,每30 分钟记录环境数据,异常时启动除湿机组。先进先出管理采用二维码追溯系统,精确记录每批水泥库存周期( ⩽3 个月)。(2)运输防护:运输过程实行" 六定" 管控,定密封车辆(厢体气密性≥ 98% )、定防震包装(三层复合编织袋)、定装载规范(层间十字交叉堆码)、定运输路线(GPS 路径追踪)、定到货时效( ±2 小时误差)、定应急方案(配备防水篷布)。散装水泥运输车配置流化装置,卸料残余率控制 ⩽0.3% 。到工地后立即进行表观质量核查,重点检查结块、异物掺入等情况。质量控制体系运行依托 PDCA 循环,通过 MES 系统实现检测数据自动采集、SPC 统计分析、超标预警等功能。每月召开质量分析会,运用 FMEA 工具评估各环节风险系数,持续优化控制参数。建立从矿山原料到工程实体全过程质量追溯链,确保每吨水泥均可溯源至具体生产批次、检验人员及施工部位。
结语:
水泥作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材料,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检测体系,对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有效地辨识与排除,对公路工程施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关注新材料的应用及其对质量检测提出的新挑战,完善现有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保证公路工程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正 .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原材料试验检测方法与质量保障措施 [J]. 散装水泥 , 2024, (04): 205-207.
[2] 贺科军 .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常用外加剂应用技术 [J]. 江西建材 , 2017,(01): 133.
[3] 郭莉媚 . 公路工程材料的检测及控制措施 [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5, 8 (06): 67-69.
[4] 王明 , 梁辉 . 浅谈公路建设中材料的质量控制 [J]. 中国科技信息 , 2007,(14): 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