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国标》契合度研究

作者

叶小芬

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2018 年1 月教育部颁布了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开启了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工作。会计学专业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教育部也专门针对会计学专业颁布了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而会计学课程是实现国标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培养定位、培养特色与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

本文选取湖北省 4 所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统计,针对《国标》的要求与各高校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国标》同高校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之间的契合度,为会计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建议,旨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会计人员能力的需求。选取的4 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下文中用 A、B、C、D 学院代表,其中 A 学院的会计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B 学院会计学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C 学院会计学专业是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D 学院会计学专业为普通专业。

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会计学专业国标课程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课堂教学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通选课)等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4 所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结构虽各不相同,但课程体系都包括《国标》要求的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一般选修课和集中性实践环节。

同时,《国标》还明确指出“本学科各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 140-160 学分,其中理论教学学分比例应不高于 ”。

表 1 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标》中课程体系总体框架比较

表 1 展示了 4 所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总学分和理论教学学分占比情况。在 4 所调研的应用型高校中,2 所高校的总学分在《国标》规定的范围之内,2 所高校的总学分与《国标》不符。据调查,A 学院的是课内总学分 160,课外活动 10 个学分,这 10 个学分由学生自主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职业基本技能考试、学科专业竞赛、科研与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文体活动或竞赛等项目获得,突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初衷;D 学院目前正在根据《国标》和社会经济现状着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理论教学学分占比均符合《国标》规定的不高于 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校定位。

二、课堂教学方面

1.专业核心课程

《国标》明确了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该部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必须的课程,也是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应该具有的职业技能与基本素质。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至少应该包括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审计学、公司财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业道德等知识。

表 2 展示了 4 所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具体情况。根据统计,A 学院和 C 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核心课程明细与《国标》基本一致,A 学院还多了一门《税法》课程,这门课程是学校产教融合课程的代表,在实际授课中配备 1 名专职教师和 2 名注册税务师,充分体现了该专业“产教融合”的特点。B 学院和 D 学院核心课程门数均少于《国标》要求。但考察其整个课程体系,《国标》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基本都已开设,只是处于不同的课程模块中,如 B 学院的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是专业方向课程中的必修课。D 学院的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也是专业基础课程,审计学是专业方向选修课,会计信息系统是集中实践环节课程。这两所高校均未设置《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根据调查反馈,这两所高校在上一版培养方案中均把《高级财务会计学》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但经过 4 年的实践,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知识点较难,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考虑到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及目前学生的学习基础,所以在修订培养方案时进行了删除处理。另外,B 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国标》的出入是最大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包括《国标》要求的核心课程之外,还多了两门课程《税法》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究其原因,是因为 B 学院会计学专业是注册会计师方向,按照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考试的 6 门课程来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

表 2 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标》中专业核心课程比较

2.专业选修课程

《国标》不仅对于跨级学专业必修课与核心课程的设置提供了指导,还对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提出了要求,要求“根据会计学专业必修课程体系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与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应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伸关系,形成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性修读。”考察 4 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按照自身专业特色以课程模块的形式设置了专业选修课程,如 B 学院设置了“会计核算模块、财务分析模块和 CPA 审计模块”,C 学院设置了“大数据会计、管理会计”两个模块,D 学院设置了“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国际会计师”等模块。这些课程模块的设置要么体现了会计学专业的发展趋势,要么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

结论

会计学作为传统学科,《国标》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整体严谨合理,为全国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了统一的基本原则,对促进会计学学科的健康发展、规范建设等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

于课堂教学课程设置而言,4 所高校均能践行《国标》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并根据《国标》指导下保证课程培养计划落地实施。无论是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机动调整,将会计学原理、会计职业道德从专业核心课程归入专业基础课程,还是在《国标》要求基础上另外融入专业方向特色课程等设置,均体现出各高校依据自身办学情况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的原则。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而言,4 所高校对于实践环节设置仍有差距。同时,《国标》虽给出了实践教学大方向指引,但其中的具体条目仍需进一步细化。如在专业实习方面,只强调了实践实习的重要性,却没有在具体的实习方式、时长、实习后的成效等方面给予指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武昌首义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湖北省民办高校财会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情况调查研究”(2022Z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