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困境与对策

作者

宋文佳

湖北大学 43006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20 年我国通过脱贫攻坚数年的艰苦奋斗,全国农村贫困家庭完成“全部脱贫”这一目标,全国贫困县均完成摘帽,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向着乡村振兴的崭新时期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许多已婚青壮年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城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作。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城市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许多妇女留在乡村中照顾老人小孩以及农业生产,成为农村留守妇女。据统计,我国目前有 8700 万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达到 5000 万,占留守人口的 57% ,其数额之大可见一斑 [1]。农村留守妇女不仅承受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负荷,还面临着众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对她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困境

(一)文化程度偏低

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主体。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素养高有助于乡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完成。但通过走访调查可以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不高,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和初中。接受文化程度与年龄也存在一定联系,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这也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影响有关,农村家庭更多愿意花费金钱让男生读书。同时,许多农村妇女深受“传宗接待”等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家庭意识强烈,更多的是为家庭而活,缺少自己的独立思想。

(二)劳动强度大

由于大量劳动力流出,她们需要独立承担原本由夫妻共同完成的耕种、管理、收割、销售等全部农活,劳动强度极大,且常因缺乏技术和信息而面临生产效率低下、收入不稳定的问题。赡养年迈多病的公婆、抚育年幼的子女、操持全部家务,这些“隐形劳动”耗尽了她们的精力与时间,使其长期处于疲惫状态,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较多。在走访的农村留守妇女家庭里面,因从事过多劳动并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一般都是在就近的诊所开药进行治疗,去更好的医院需要考虑路费情况、家庭情况等等,许多人也因此留下了慢性病的病根。同时,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许多留守妇女对一些疾病的常识并不了解只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处理。

(三)精神压力较大

由于丈夫打工长期不在家的时间很长,留守妇女不仅需要承担沉重的体力劳动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的种种压力。同时,在很多农村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农村留守妇女在农闲时主要是看电视、打麻将或打牌以及串门聊天。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文化设施、娱乐方式较少,缺少多元化的文娱生活,使她们的精神处于相对空虚的状态。

长期分居导致夫妻共同语言减少,感情逐渐淡漠,猜疑和信任危机滋生。第三者介入、丈夫在外重组家庭甚至彻底失联的风险客观存在,使得婚姻关系岌岌可危。另外,留守妇女的人身安全缺乏必要保障,还可能成为性骚扰的受害者,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承受巨大压力,一些妇女甚至出现了失眠、焦虑等状况,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严重的伤害。

(四)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负担重

农村留守妇女在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方面承受着异常沉重的双重负担。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大难题,家庭核心角色的缺位,父母关爱的严重缺损,家庭教育与监管的不利,致使孩子得到的教育变得不完整甚至畸形,在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及身心健康方面也有诸多负面影响 [2]。同时,由于自身知识水平限制,许多留守儿妇女在面对孩子的功课时显得无能无力,无法给孩子正向的教导,这也是许多留守妇女忧虑之处。

在老人赡养方面,留守妇女需要独自照料年迈父母或公婆的日常生活起居。若老人生病,更是需要独自承担陪护就医、筹措医药费、长期照料等重担,体力和精力严重透支。除了生活照料,她们还需承担起对老人的精神慰藉职责。然而,自身已承受巨大压力,往往难以持续为老人提供充沛的情绪价值,容易产生内疚感。

在经济方面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尽管丈夫寄回务工收入,但存在着谁赚钱谁就有话语权的生活方式,使她们在家庭重大决策中往往缺乏话语权。同时,微薄的农业收入难以应对教育、医疗、人情往来等刚性支出,经济压力巨大。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困境原因探究

留守妇女存在的以上问题也反应出来了中国农村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农村的空心化等直接或者间接了造成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困境,总结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层面

首先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结果明显,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长期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大量农村人口被限制在农村不允许自由流动,只有极少数的人口由于参军、上学或招工等幸运因素的影响而迁移。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成功开展,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劳动力能够进入城市谋求发展,与此同时,部分城市放松对户口的限制,国家对人口流动的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都有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 [3]。人们开始因城市的便利条件选择流入城市打工,而这种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的产生,妇女由于家庭和孩子的束缚,一时间难以脱身。而她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可能曾经是留守儿童,未来还将会是留守老人,并且可能一直持续到生命终止[4]。

此外,由于农民工在外工作具有不稳定性,缺少国家政策的保护,许多农民工在工地上打工一般都是季节性的临时工,哪里缺人去哪里,没有严格的和雇佣单位签订相应的合同。以至于他们一般只有逢年过节的法定节假日才有机会回家。甚至有一些地方离开工作岗位很可能面临拿不到工资的风险。间接增加了留守妇女的生活负担,造成留守妇女的生活压力愈加增大,进而使得她们的生活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5]。

(二)留守妇女自身层面

长久以来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和教育落后于城市。留守妇女在长久以来生活在农村,生活状态较为封闭,接受新消息和新事务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所以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妇女思想相对来讲比较传统。同时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由于农村留守妇女在家中事务较多,还要忙于照顾老人和小孩,大量的时间只是为了完成基本的生活需求,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限制了农村留守妇女对自身生活现状的改善。同时,部分留守妇女不知道如何破解当前生活的难题时,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的生活状态会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到家庭的和谐,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

(三)社会层面

农村社会保障不够健全,比如农村医疗方面,虽农村医疗已经逐步普及但是,许多农民还是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这也不利于城乡的均衡发展,许多农村劳动力迫于无奈只能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赚钱。除此之外,由于社会宣传不到位,措施不足,导致许多农村留守妇女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社会的关注中大多关注更多的是老年人和儿童,缺少了对留守妇女的关注。

三、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困境对策

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分析和原因探究,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艰难困境以及农村社会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构建农村留守妇女帮扶的长效机制

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解决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政府可以招聘社会工作、心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来服务,为当地的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帮助,及时的农村留守妇女宣传法律知识,养成维权意识,提升她们的思想文化水平。不仅如此还要提高农村当地的医疗人员水平。留守妇女的很多时候非常依赖于村级的诊所,政府要加大对卫生院小诊所的改造,提升村镇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留守妇女所担忧的留守儿童问题,做好心理疏导。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劳动力流出的原因之一在于农业的收入低、风险高,只能维持家中的基本温饱情况。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设施建设是解决该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大问题 [6]。通过发展农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来发展当地的经济,使农村能够留得住人,减轻农村留守妇女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也要注重技术的提升,引进适合老年人和妇女的小型农业机械,使生产活动更为方便。

(三)促进自我增能

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过大某些程度上也来源于缺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陶冶留守妇女在内的广大村民的情操,引导她们在良好的文化娱乐活动排解精神和心理压力,而且也是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7]。需要激发留守妇女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引导她们转变观念,主动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被动留守”向“主动经营”转变。鼓励她们参加广场舞比赛、编织比赛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她们的闲暇时间活动,又可以缓解她们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让农村留守妇女不再只局限于每天的闲聊和打牌。鼓励农村留守妇女敢于表达诉求和寻求帮助。在家庭和社区事务中勇于发声,争取自身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四)多渠道扩宽社会支持渠道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在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可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去设立养老院,为老人提供住房、水、取暖部分生活设施和必要的生活照顾以及医疗保健,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在农村开展农产品加工业等,通过产业的设置可以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缓解她们的生活经济压力。同时,用工单位也要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政府部门要加强留守妇女在用工期间对雇主或单位的监督,确保不拖欠工资、普及工伤险及养老保险等。

四、结论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在特定发展阶段下产生的社会现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家庭层面的集中反映。她们以坚韧之力承担起家庭重担,守护着农村的社会根基与乡土文明,其付出与牺牲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切实回报。当前,我国已圆满完成脱贫攻坚艰巨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于此,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全国妇联也积极响应,部署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充分彰显了女性在推动乡村振兴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解决该问题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我们应将留守妇女关爱工作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大局中统筹推进。通过构建政府、社会、社区与个体“四位一体”的多维支持网络,有效减轻其生活负担,加强精神关怀,保障合法权益,并拓展其自我发展空间,助力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价值、实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佩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 华东交通大学,2012.

[2] 范 雪 娥 . 农 村 留 守 妇 女 的 心 理 健 康 及 政 府 对 策 研 究 [J]. 科 教 文 汇 ( 上 旬刊 ),2013,(25):204-205.

[3] 盛来运 .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农村观察 ,2007,(03):2-15+80.[4 王真 , 杨茜 .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困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0,33(03):71-76.

[5] 苗春霞,颜雅娟,王问海,等 . 江苏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J]. 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5)2744-2747+2751

[6] 李飞. 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D]. 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7] 胡源 .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及对策建议 [J]. 山西农经 ,2017,(19):40-41.

[8] 李强.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 [J]. 中国社会科学,2003(1):125-1365.

[9] 周福林 . 我国留守妻子状况研究 [J]. 西北人口,2007,28(1):63-65

[10] 刘筱红 , 施远涛 .“四化同步”发展下留守妇女家庭离散问题治理研究—基于中西部六省农村的实地调查 [J]. 人口与发展 ,2014,20(01):81-89.

[11] 朱海忠 .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 [J]. 妇女研究论丛,2008(01) :81-85.

[12] 李强,叶昱利 . 丈夫外出对于留守妇女身体健康的影响 [J]. 南方人口,2017,32(05) :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