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强国背景下区域教育改革中美育课堂教学督导与增值评价的协同创新研究

作者

刘静静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在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教育评价与督导改革已成为国家战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发布,对美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美育课堂教学督导存在主观性强、量化分析不足、过程性评价缺失等问题,难以满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同时,当前美育课堂教学督导还面临结果导向与过程关注失衡,过度重视学生作品成果而忽视审美体验;统一标准与个性发展冲突,标准化评价无法体现学生审美起点的差异;单向评估与协同发展脱节,缺乏督导评价与教学改进的闭环机制等矛盾。增值评价关注个体发展增量,其“尊重差异、重视起点、关注过程”的理念与美育教学特性高度契合。探索增值评价与美育课堂教学督导的协同创新,既能丰富教育督导与评价理论,又能为区域美育改革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价值。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育课堂教学督导是教育督导部门依据课程标准与教学规律,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资源运用等维度进行系统性观察、分析与指导的专业活动,旨在保障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能力。增值评价则借助教育测量与统计方法,追踪学生审美发展数据,量化评估学校与教师对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净增值”效应。其理论基础中,多元智能理论为增值评价提供个体差异支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课堂督导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同时,借鉴 LICC 课堂观察框架与 Flanders 互动分析系统,构建起“质性观察 — 量化分析 — 增值评估”的闭环体系。

从国内外研究进展来看,美国“艺术教育评估计划” 与英国“审美发展追踪系统”,分别以档案袋、互动行为编码等方式开展美育评价,但多侧重单一评价方式的应用,缺乏督导与评价协同机制的研究。国内美育评价虽已从“作品评价”向“素养评价”演进,但仍有不足,亟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三、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经验和本区实际,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有效实施路径:

(一)理论框架的构建

基于“目标 — 过程 — 结果”的三维逻辑,构建美育课堂教学督导与增值评价的协同创新理论框架。该框架以美育育人目标为导向,以课堂教学过程为核心,以审美素养增值为落脚点,通过督导发现教学问题、增值评价量化改进效果,形成“督导 — 评价 — 改进 — 再督导”的螺旋上升机制。

(二)指标体系的开发

督导指标体系从“教学目标审美化设定、教学内容审美化组织、教学方法审美化运用、教学评价审美化实施”四个维度,构建 20 项具体观察指标。例如,在“教学方法审美化运用”中设置“审美情境创设的适切性”“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等可观测要点。

增值评价模型采用“输入 — 过程 — 输出”的增值计算模型:“审美素养增值 = 后期测评结果−前期基线数据−背景变量影响”。其中,背景变量包括学生初始审美能力、家庭审美环境等,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分离其影响效应,确保增值计算的客观性。

(三)技术工具的创新

开发美育课堂智能观察系统,集成视频录制、行为编码与实时分析功能,实现对师生审美互动行为的自动追踪(如教师审美引导频次、学生审美表达时长等)。构建区域美育增值评价数据库,整合学生在绘画、音乐、戏剧等领域的作品成果与测评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个体审美成长曲线模型,直观呈现 “增值” 轨迹。

(四)实施流程的优化

在实施流程优化方面,准备阶段组建由美育教研员、艺术教师和教育评价专家构成的协同团队,制定个性化督导方案与增值评价基线测试;实施阶段通过课堂观察收集数据,结合学生作品档案与阶段性测评结果,运用 SPSS 26.0进行增值分析,生成相关报告与档案;反馈阶段基于分析结果为教师提供靶向改进建议。

四、实证研究与成效分析

研究选取烟台市芝罘区 6 所中小学作为实验学校,采用“双盲对照实验”设计,实验组 3 所学校实施“督导 — 增值评价”协同模式,对照组3 所学校采用传统督导评价方式,研究周期两年。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教师在“审美情境创设”“差异化引导”等维度的教学行为频次提升 37.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12.5% ( p<0.05 );采用《中小学生审美素养发展量表》测评,实验组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得分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22.3% 、 18.7% 、 25.6%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 目前该模式已在芝罘区 70 所学校推广应用,形成《美育课堂教学督导与增值评价操作手册》,其“数据驱动、精准督导”的理念得到省市教育部门和专家的肯定,并被列为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五、结论与展望

该研究构建“目标 — 过程 — 结果”理论框架,开发督导指标体系与增值评价模型,运用智能观察系统和数据库等技术,优化三阶段实施流程。实证研究显示,协同模式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审美素养显著提升,已在省市区学校推广并获认可。研究得出“目标协同、方法协同、功能协同”三大机制,通过督导发现问题、增值评价验证效果,形成教学改进的闭环系统。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跨学科融合研究,探索美育与德育、智育等领域的增值评价协同路径。推进数字化转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美育增值评价的自动化分析平台。拓展视野,不断完善美育督导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Z].2020.

[2] 崔允漷。基于课堂教学专业标准的课堂观察框架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刘静静。教育评价牵引下的 “ 1+Xi ” 跨学科学习评价实施策略 [J]. 新课程教学,2023 (6).

[4]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Z].2023.

教科室主任/ 副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