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多民族音乐非遗共生中的地域特色坚守与共同体意识培育
苏芷晗
集美大学 音乐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引言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多民族如繁星般分布,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多民族音乐非遗既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表达和文化身份,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共生的文化生态。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不仅体现了多民族音乐非遗自身的发展逻辑更蕴含着在共生过程中对地域特色的坚守以及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二、“各美其美”:多民族音乐非遗地域特色的彰显
“各美其美”强调的是各民族对自身音乐文化的珍视与传承,每一种民族音乐非遗都有着其独特的地域印记,是特定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杨曦帆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1] 中指出,少数民族音乐是地域生态与民族精神的“声音镜像”。新疆十二木卡姆恰是典型——欧亚腹地的绿洲与草原文化交织,孕育出其旋律中绿洲的婉转与草原的雄浑。歌词里的山川爱恋、弹布尔等特色乐器以及节庆聚会中的集体演唱既印证了“音乐是民族文化基因载体”的论断更以活态传承践行着书中强调的“地域特色是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命力根基”。
黔东南多山地、丘陵,苗族人民在田间劳作、山间放牧时为相互呼应、传递情感创造的飞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正如王华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2]中所论:少数民族音乐是“民族生存智慧的有声记录”,飞歌即兴创作的歌词涵盖生产劳动、爱情故事、民族迁徙,恰是这一观点的生动体现。其如山泉般的独特唱腔与旋律裹挟着山野气息,既彰显苗族乐观豁达的民族性格也印证了书中“音乐与地域环境共生”的论断,将地域印记深深镌刻进民族记忆。
藏族的囊玛是西藏拉萨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它深受西藏宗教文化和宫廷文化的影响。拉萨作为西藏的政治、文化中心,囊玛的表演场合多与宗教仪式、宫廷庆典相关。其音乐风格庄重典雅,旋律优美流畅,使用的乐器如扎念琴、扬琴等,与当地的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紧密结合。囊玛的歌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哲理和对生活的赞美,是藏族人民精神世界的反映,也体现了拉萨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
这些不同民族的音乐非遗,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乐器和表演形式,彰显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是“各美其美”的生动体现。它们在各自的地域范围内代代相传,成为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三、多民族音乐非遗的共生与交融
饶文心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3] 中指出:“音乐的交融是人类文明对话的隐性语言,每种融合都保留着文化基因的独特密码”。我国多民族音乐的共生恰是这一论断的生动注脚。在西南彝、白、纳西等民族聚居区,火把节的音乐狂欢成为跨民族交融的缩影:彝族大三弦舞的明快节奏中,常融入白族霸王鞭舞的舒展韵律,纳西族东巴舞的古朴舞步也会借鉴其他民族的动态逻辑,正如书中所论“杂居环境催生音乐的互嵌式发展”。各民族乐器在共奏中形成新的音色体系——大三弦的浑厚、笛子的清亮、葫芦丝的悠扬交织,印证了“乐器借用是文化接纳的直接体现”的观点。
西北地区回族“花儿”的演变更具典型性。其旋律将汉族民歌的婉转与蒙古族长调的苍凉熔于一炉,汉语歌词承载着回族特有的情感表达,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跨民族组合”,与《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中“音乐交融是文化身份重构的过程”的论述高度契合。回族“口弦”对维吾尔族“弹布尔”技巧的借鉴,改良版“板胡”对汉族乐器的创造性转化,展现了“借用而非取代”的智慧,恰如书中强调的“交融的本质是在共性中守护个性”。
从西南到西北,多民族音乐在碰撞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格局,不仅丰富了各自的表达体系,更印证了世界民族音乐发展的普遍规律——真正的文化共生,是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以开放姿态完成的精神对话。
四、“美美与共”:共同体意识在音乐非遗共生中的培育
“美美与共”是在“各美其美”和相互交融基础上形成的更高文化境界,强调各民族音乐文化共生互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音乐整体,此过程中共同体意识不断培育增强。石硕在《非彼无我美美与共: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共同体意识》[4] 中说道:“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在文化多样性中生长精神共鸣”。
全国性非遗音乐展演是重要平台,各民族传承人汇聚展示,藏族囊玛、苗族飞歌等风格各异却相互映衬,让人们感受民族音乐的多样与统一。这正契合书中“文化展示是认同建构第一步”的观点,助力各民族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
学校将多民族音乐非遗纳入课程,学生学歌、舞、乐器,了解文化历史,在合唱合奏中感受和谐之美。这实践了该书“教育是共同体意识传承核心载体”的理念,潜移默化中培育团结友谊。
音乐非遗与旅游结合打造特色项目,游客欣赏表演、参与体验,深入了解魅力,感受团结和谐。这种互动印证了书中“生活化互动是认同深化关键”的主张,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五、地域特色坚守与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平衡
在多民族音乐非遗的共生过程中,如何在坚守地域特色的同时培育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地域特色是各民族音乐非遗的根基,失去了地域特色,音乐非遗就会失去生命力;而共同体意识则是多民族音乐非遗共同发展的精神纽带,缺乏共同体意识,就难以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
要实现两者的平衡,首先需要尊重各民族音乐非遗的地域特色,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各民族音乐非遗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护机制,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与此同时要鼓励各民族人民珍视自身的音乐遗产,增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其次,要积极促进各民族音乐非遗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举办各类音乐交流活动、开展跨民族的音乐合作项目等,为各民族音乐非遗的交融创造条件。在交流融合过程中,要坚持平等、尊重的原则,避免以强凌弱、以大欺小,让各民族音乐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
最后,要将地域特色的坚守与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融入到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中。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教授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地域特色音乐的欣赏能力,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民族音乐文化都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他们的共同体意识。在社会实践中,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展示多民族音乐非遗的地域特色和共同魅力,让人们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增强对地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六、结论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多民族音乐非遗的发展历程,是地域特色坚守与共同体意识培育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过程。各民族音乐非遗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彰显着自身的价值,在共生交融中丰富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而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则为多民族音乐非遗的共同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尊重地域特色、促进交流融合,在坚守与交融中实现多民族音乐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多民族音乐非遗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参考文献]
[1] 杨曦帆.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2] 王华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M].2010.
[3] 饶文心.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 石硕. 非彼无我美美与共: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共同体意识[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作者简介:苏芷晗,女,音乐学专业的 22 年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乐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