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陈红
重庆市永川区凤凰湖中学 40216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揭示情境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掌握的积极影响。针对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情境教学的创新策略与实践建议,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教学策略;学习兴趣;数学思维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时期,但许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通过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本文将深入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其实施效果。
一、情境教学法概述
1.1 情境教学法的定义与特点
1.1.1 情境教学法的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或学科知识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实际意义。情境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情景模拟、讨论与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1.1.2 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情境教学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情境创设性:情境教学法强调通过创设一个真实或虚拟的学习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虚拟场景,旨在使学生处于一个需要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体性: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引导者与组织者。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践性:情境教学法注重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操作。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动手实践,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尤其重要,因为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碎片化和机械化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感和抵触情绪。而情境教学法通过将数学问题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看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如购物、旅游、建筑等实际应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发现数学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公式或定理,而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时,学习兴趣自然上升。
1.2.2 促进深度理解与应用能力
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提升。在情境中,学生不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是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与应用。在具体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他们不仅要理解知识的内涵,还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推理。这种通过实景体验来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连接理论与实践,加深对数学概念、原理的掌握。例如,通过模拟购物的情境,学生可以在计算折扣、税率等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百分数的应用,提高计算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2.1 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2.1.1 确定教学目标
实施情境教学法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所有的情境设计和课堂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二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情境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所要培养的学生能力,包括数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及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教学目标可能是通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而在学习代数时,目标可能侧重于如何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和推理能力。
2.1.2 设计情境材料
情境材料的设计是情境教学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设计情境材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选择贴近生活、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例如,学生在学习比率和比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食谱的情境,让学生在调配食材比例时运用数学知识;而在学习统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比赛数据来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与推理。情境材料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数学知识的内容要求,还要具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学生在情境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加以解决。
2.1.3 组织课堂活动
情境教学法的最后一步是组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设计好的情境中,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或任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启发式提问、讨论引导、任务分配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活动的进程,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进程。在进行课堂活动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总结和反馈,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2.2 实践案例分析
2.2.1 案例一:利用生活情境教学几何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知识的学习常常让学生感到抽象和枯燥。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几何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家居装修”这一情境,要求学生计算房间的面积和墙壁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还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情境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
2.2.2 案例二:通过数学游戏提升代数思维
代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但许多学生在学习代数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代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代数表达式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代数谜题”游戏,让学生在解决谜题的过程中运用代数知识。通过这种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代数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游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享受游戏的同时,提高了代数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
三、总结
研究对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明确情境教学法的定义与特点,以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其实施步骤和具体案例,评估了教学效果的变化,如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成绩的提升。研究表明,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借鉴建议。
参考文献;
[1]曾庆周.融入建模思想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实践研究[D].信阳师范大学,2024.
[2]张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01):79-81.
[3]戴治慧.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D].扬州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