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效果研究
蒋金琦
六安市舒城县棠树乡中心校
当前初中体育课堂面临学生参与热情不足和合作意识培养不够等挑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技能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互动和共同目标为基础,能够在体育课堂中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运动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这与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一、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一)合作学习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合作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其核心要素包括积极互赖、面对面交流、个人责任、团队评价等。在体育教学中,这一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学、角色分工和目标驱动实现体育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步提升。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小组成员通过传球练习与配合演练共同完成一系列动作任务,每个成员既是参与者也是协作者,不仅需要提高个人技术,还需考虑团队整体配合效果。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互助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与环境及他人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体育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项目为学生提供探索与实践的平台。社会互助理论强调小组成员的积极互赖和情感支持,合作目标能促使学生互相激励与补位,提高任务完成效率。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具有速度、力量、战术思维等不同优势,合作学习能够整合这些优势,实现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合作学习模式与初中体育教学的契合点
初中生处于群体归属感和合作意识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体育课堂以合作学习为导向,能够在技能训练和情感培养上实现双赢。以田径接力跑为例,教师将全班分成 4 至 5 个小组,每组独立制定接棒策略,通过模拟演练确定最佳交接区间和跑者顺序,再进行分组竞赛。这一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短跑速度与交接技术,还让他们学会如何根据小组成员的体能差异进行合理分工。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
合作学习要求体育课程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技能掌握,而是将技能目标、合作目标和情感目标相结合 [1]。在技能目标方面,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指标,如篮球单元要求学生完成连续三次精准传球并形成进攻路线;在合作目标上,要求每个小组在5 分钟内完成20 次无失误传接球并分析失误原因;情感目标则是通过团队挑战和积分排名,让学生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内容设计上可以采用项目化的思路,例如策划“班级迷你篮球联赛”,由学生自行组队、设计战术并轮流执裁,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指导和记录,既能提升实战能力又能促进合作与沟通。
(二)小组划分与角色分工
小组划分应遵循异质分组原则,将技能水平、性格类型不同的学生混合分组,每组 4 至 6 人最佳。为提高小组效率,教师需明确分工:组长负责整体协调与进度控制,记录员统计训练数据(如投篮命中率、接力完成时间等),汇报员在课堂讨论中展示成果,评价员对组员表现进行反馈与建议。例如,在一次 50 分钟的排球课中,教师可先用 10 分钟组织热身和动作复习,再用 25 分钟让各组按角色执行“垫球 + 传球”配合训练,最后5 分钟由汇报员总结本组表现,教师给予针对性点评。
(三)合作学习流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与课堂反馈 [2]。课前,教师需提前设计任务,如要求小组完成一套 2 分钟的自创篮球进攻组合动作并拍摄短视频记录。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 + 探究实践”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部通过反复尝试、讨论、修正动作方案来达成目标。课堂反馈环节,小组通过展示成果视频、数据汇报等形式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和交流,教师综合技术质量、创新性与团队合作程度进行评分。此过程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与他人评价中实现成长。
(四)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合作积极性、团队交流频率来进行,结果性评价则结合技能测试、任务完成质量等指标。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采用积分制奖励,如每完成一次小组任务奖励 1 至 3 分,课堂表现积极的成员可获得额外加分,期末根据积分排名评选“最佳合作团队”并给予荣誉证书或加分激励。此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动力,同时增强团队凝聚
力。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排球课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围绕扣球、拦网等难点动作进行小组讨论和相互纠错,再补充关键技术要领和动作示范。教师还需学会使用视频回放、数据分析等工具辅助教学,如通过录像对比学生的动作与标准技术动作,让学生直观发现不足。教师的课堂调控和冲突调解能力同样重要,当组内因分工不均引发争执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并通过协商解决,维持团队合作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一)提升学生体育技能与体能水平
合作学习强调多角度反馈与自主练习,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观察和建议不断修正动作,从而提高技能掌握效率 [3]。例如,在篮球传球练习中,每组需完成“快速传球 + 定点投篮”组合,其他成员通过记录命中率和传球成功率帮助控球手优化动作。经过6 周的实验,学生50 米跑平均成绩由8.5秒提升到8.0 秒,篮球传球命中率从 65% 提高至 82% ,说明合作学习能显著改善技能水平与体能素质。
(二)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接力挑战”活动中,每个小组需制定最优的接棒顺序与交接点位置,只有团队成员配合默契才能完成最佳成绩。这种集体目标驱动让学生更注重沟通与分工,逐渐形成“团队成功依赖个人贡献”的责任意识。访谈调查显示, 87% 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帮助他们学会了倾听、互相支持和尊重不同意见。
(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
通过将任务设计成挑战赛或趣味项目,合作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足球教学中,小组会为赢得积分主动制定战术并反复练习。调查结果显示,采用合作学习后,课堂参与率由原先的 70% 上升至 90% 以上,学生课后自发组织球类活动的比例也大幅提高,表明该模式能持续激发学生兴趣。
总结: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通过小组协作、角色分工与共同目标的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更具活力。该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发展,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更多创造性与实践性,体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朱剑虹 . 初中体育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策略 [J]. 体育世界 ,2024,(05):100-102.
[2] 李志清 .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方法研究 [J]. 文理导航 ( 中旬 ),2024,(09):28-30.
[3] 黄小龙 .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 增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实效 [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4,5(10):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