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深入研讨
乔稳增
阳信万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省滨州市 251800
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领域,其管理效能与质量把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业的发展程度。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中,过程管控方面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占比约 60% 。深入探究管理维度的协同机制与质量控制的技术路径,对减少工程潜在风险、提升项目综合效益、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1 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维度与优化路径
1.1 进度管理:从“静态计划”到“动态协同”
传统进度管理依赖人工编制甘特图,存在的问题,超 30% 项目因进度管控失效导致工期延误。因此,现代进度管理需构建“BIM+4D 模拟+ 动态调控”体系:将施工计划与三维模型绑定,可视化呈现“时间-空间-资源”关系,如某超高层项目通过 4D 模拟提前识别 12 处交叉冲突,优化工序后缩短工期 28 天;借助物联网设备采集现场数据,通过ProjectWise 或 BIM360 平台实现“计划进度-实际进度”实时比对,当偏差超过 5% 时系统自动预警并生成资源调整方案,某住宅项目应用后进度偏差率从 18% 降至 5% ;采用“关键路径法(CPM)”识别核心工序,优先保障资源供应,对非关键工序预留 10%~15% 弹性工期,避免局部延误影响整体进度。
1.2 成本管理:从“事后核算”到“精益管控”
传统成本管理竣工后核算模式易引发超支风险,现代管理围绕 “精益消除浪费 + 数据驱动优化”,从精益成本管控与动态成本监测发力。精益管控方面,识别施工 “七大浪费” 优化流程,如借 BIM 算量、预制装配降材料损耗,以机械调度平台提设备利用率;动态监测靠构建偏差分析模型,按周追踪人、材、机费用,超标即调整。双管齐下,显著降低成本,提升项目效益。
传统成本管理侧重竣工后核算,行业平均超支率达 12% 。现代管理以“精益消除浪费 + 数据驱动优化” 为核心,从两方面突破:在精益成本管控上,针对施工全流程 “七大浪费” 精准施策,BIM 算量让钢筋下料误差从 8% 缩至 3% ,预制装配使材料利用率提升 30% ,机械调度平台将设备利用率从 60% 提至 85% ;动态成本监测通过 “预算 - 实际 - 偏差” 模型,每周分析人、材、机费用,人工超工时、材料超涨幅、机械油耗异常时,即刻启动应对方案。某产业园项目借此将成本超支率从 15% 压至 3% ,节约 1200 万元。
1.3 安全管理:从“事后整改”到“主动防御”
建筑行业安全事故中, 70% 因事前预防不足导致,因此现代安全管理需构建“智能预警 + 全员参与”体系。在智能安全预警系统方面,通过搭建施工场景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映射人员、机械位置,当人员进入吊装半径(如塔吊作业范围 15m )时,系统声光预警;为工人配备集成定位、心率监测的智能安全帽,当检测到高空坠落(加速度 >5g )或心率异常(>120 次/ 分)时,10 秒内推送警报至管理平台;在施工现场安装4K 分辨率高清摄像头,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以 92% 的准确率识别未戴安全帽、临边无防护等违规行为,自动抓拍并推送整改通知。在安全培训与文化建设上,采用 VR 沉浸式培训模拟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事故场景,实现新工人培训覆盖率 100% ;落实全员安全责任制,将安全绩效与班组、个人薪酬挂钩,推行“安全隐患随手拍”(奖励50-200 元/ 条)。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全流程控制技术
2.1 事前预防:筑牢质量基础
材料质量管控与施工方案评审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材料质量管控方面,需从源头把控、进场验收和存储管理三方面着手: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对钢筋、混凝土等主材实施“批批检测”,明确钢筋抗拉强度( HRB400E⩾540MPa )、混凝土抗压强度( C30⩾34.5MPa )等标准,确保不合格材料拒收率达 100% ;进场时采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强度、超声波探伤检测钢结构焊缝(合格率 ⩾95% ),某项目便通过严格验收,成功拦截5 批次不合格钢筋;存储管理上,水泥存储期需 ⩽3 个月,严禁使用受潮结块材料,钢筋垫高 30cm 存放,控制锈蚀深度 ⩽0.1mm 。在施工方案评审环节,针对深基坑(深度 >5m )、高支模(高度 >8m )等危大工程,组织专家对专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如基坑支护采用“排桩 + 锚索”时,需验算抗滑移、抗倾覆稳定性;同时,运用“BIM 模型 + 视频演示”向班组进行关键工序(如梁柱节点钢筋绑扎顺序)的技术交底,确保交底覆盖率 100% ,并要求签字确认后方可施工。
2.2 事中管控:精准把控工序质量
监理单位通过对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吊装、防水施工等关键工序的全程旁站监督,结合 AI 视觉检测技术与严格的 “三检制”,全方位保障施工质量。在混凝土浇筑中,监理需监测坍落度(控制在 180±20mm )、振捣时间(每点 20-30 秒),并按规范每 100m3 留设 1 组试块;钢结构吊装时,要检查吊点设置(距构件端 1/3 处)及垂直度(偏差 ⩽H/1000 ,H 为构件高度),某项目便通过旁站及时整改 2 处吊点偏移问题,避免构件变形。在质量检测环节,钢筋检测借助摄像头采集绑扎图像,利用 AI 算法识别间距(允许偏差 ±10mm )、根数(梁底筋根数偏差 ⩽0 ),某住宅项目检测准确率达 98% ,效率较人工抽检提升 5 倍;墙面质量检测采用精度±0.1mm 的激光扫描仪,实时上传数据至质量平台,自动标记平整度>5mm 等超标区域并推送整改单。工序交接验收严格执行 “三检制”:班组完成工序后自查(如模板拼缝 ⩽2mm ),相邻班组交叉检查(如钢筋班组检查模板尺寸),质检人员采用专业设备检测(如用 2m 靠尺检测墙面平整度),上道工序验收合格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某商业项目应用后,工序一次验收合格率从 82% 提升至 99% 。
2.3 事后验收:全维度质量追溯
在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管理需严格把控,像地基处理、管线预埋等隐蔽工程,验收时应留存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并运用区块链存证技术进行哈希值校验,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实体检测则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采用回弹法检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通过钻芯法取样确保强度偏差⩽15% ,对防水工程开展 24 小时闭水试验,以无渗漏为合格标准。进入竣工结算质量追溯阶段,要将材料检测报告、验收记录等施工过程数据纳入 BIM 模型,形成可扫码查询的“数字档案”,便于后期运维;同时明确保修范围,如地基基础保修 50 年、防水保修 5 年等,建立保修台账,对质量投诉做到24 小时内响应。
结束语
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需突破传统模式,通过“管理维度协同化、质量管控全流程化、技术应用智能化”实现转型升级。实践表明,融合 BIM、AI、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结合精益管理、全生命周期理念,可显著提升项目效率(工期缩短 15%~20% )、优化质量(缺陷率降低 60% 以上)、降低风险(安全事故率 ⩽0.1%o )。唯有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机制完善,才能推动建筑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晓芳 . 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 [J]. 中国住宅设施,2024(增刊 1):90-92.
[2] 邱红梅 .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 [J]. 产品可靠性报告,2024(12):41-42.
[3] 李仲宏 .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对策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