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解构与语言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续写教学中的应用
王丽莎
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 河南省 416000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语篇深度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JCJYC2405140014)研究成果
摘要 本文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要求,以《绿山墙的安妮》为教学载体,构建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四维续写实践模型。通过情感解构与语言迁移理论,设计"感知-分析-创新-评价"教学路径,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读、情感分析到创造性续写,实现语言输入向输出的有效转化。重点探究文学文本的情感解构策略对高中生英语续写能力的影响。教学实践表明:情感解构策略可激发学生的现象力,降低学生续写焦虑,提升语言迁移效率。本研究为文学经典在英语续写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可操作性范式。
关键词:情感解构;语言迁移;续写教学;核心素养;《绿山墙的安妮》;四维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英语续写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语言输出活动,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在续写时面临诸多困难,如情节构思缺乏创意、语言表达单调、与原文风格不一致等。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续写能力,成为高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高中英语续写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情感投入不足与语言迁移效率低下双重困境,本研究创新性地整合情感解构理论与语言迁移理论。情感解构与语言迁移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对文学文本中的情感进行解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迁移理论,将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续写中,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以《绿山墙的安妮》的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情感解构与语言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续写教学中的应用。
二、理论框架与教学设计
(一)理论基础
1.情感解构理论
依据 Ekman(1992)基本情感分类理论,人类存在六种基本情感,分别是愤怒(anger)、厌恶(disgust)、恐惧(fear)、快乐(happiness)、悲伤(sadness)和惊讶(surprise)。在文学文本分析中,我们可以构建文本情感分析矩阵,通过标注人物语言行为(verbal acts)与非语言符号(non-verbal signs)来实现情感可视化。例如,一个人物皱着眉头、提高音量说话,可能表示他处于愤怒的情绪中;而一个人物眼神闪躲、说话结巴,可能暗示他内心的恐惧。这种情感解构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为续写提供坚实的情感基础。
2.语言迁移理论
基于 Odlin(1989)的跨语言影响理论,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新的语言学习情境中,将母语及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语言表达中。在英语续写教学中,我们设计了 “三阶迁移路径”:
1.初级迁移:词汇 / 句式复用。例如,“spring forward” 这个短语在原文中可能用于描述人物快速向前走的动作,学生在续写中可以将其隐喻迁移,用于描述某个想法突然在脑海中闪现,如 “A brilliant idea sprang forward in his mind”。
2.中级迁移:修辞格模仿。像明喻结构 “as...as...”,学生可以模仿原文中使用明喻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比如,原文中描述 “Her eyes were as bright as stars”,学生在续写中可以写 “The moonlight was as silver as a stream”。
3.高级迁移:叙事风格延续。以《绿山墙的安妮》为例,L.M. Montgomery 特有的田园叙事腔调,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温馨情感。学生在续写时,要努力延续这种风格,从对乡村景色的描写、人物对话的风格等方面入手,使续写部分与原文浑然一体。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某重点高中高二(30 和 33)班的共 120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全面评估教学效果:
1.课堂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对问题的反应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维活跃度。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对英语续写的兴趣、态度、自信心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问卷内容涵盖对情感解构和语言迁移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感受,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评价。
3.学生作业与测试分析:仔细分析学生的续写作业和测试成绩,从情节合理性、语言准确性和丰富性、与原文风格的一致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如何续写,以及学生对待续写的心理状态是否有所改善。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环节实录
1.情感解构训练(25 分钟)
①文章分析:故事开篇设定于 20 世纪初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 “绿山墙” 农场,农场主马修和玛丽拉因农活需要,打算从孤儿院领养男孩,却意外迎来了 11 岁红发女孩安妮。在火车站,马修面对这个穿着破旧、长相平凡却眼神灵动的女孩,内心纠结如何告知领养错误。从他 “groaned in spirit”“shuffled” 的行为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不情愿和紧张。而安妮活泼健谈,丰富的想象力与乐观的性格让马修心生怜悯,决定先带她回家。到家后,玛丽拉看到安妮时的惊讶,使安妮意识到自己可能不被接纳,顿时崩溃大哭。玛丽拉表示当晚不会赶她走,会调查此事,安妮伤心到晚饭未吃,最终孤独地哭着入睡。
②学生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英语词汇和语法基础,具备基本读写能力,但两极分化严重。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理解文本中的复杂词汇、长难句时存在困难,写作中易出现语法错误、词汇匮乏问题,续写内容简单单调;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能快速把握文本大意,写作时可运用多种句型和词汇。学习风格多样,有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学习态度上,成绩好的学生热情积极,成绩差的学生可能缺乏兴趣和信心,较为被动甚至抵触。
③教学目标:
1.语言能力: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复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如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并能在续写中准确运用;学会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化的句式,使续写内容表达更加生动、准确;提升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把握能力,确保续写部分与原文风格一致。
2.文化意识:深入了解 20 世纪初加拿大乡村的风土人情、家庭观念以及孤儿院的相关社会背景;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故事发展逻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合理预测和构思续写情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创造性思维,为故事续写增添独特元素。
4.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分析技巧,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人物性格特点、故事背景等,为续写提供素材;通过课堂讨论、写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⓸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常用句式,如 “beard a lion in its den”“spring forward” 等,并能灵活运用到续写中;梳理故事脉络,明确故事发展的方向和人物关系,为续写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在续写中设计既符合逻辑又新颖独特的情节,避免落入俗套;模仿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实现续写部分与原文的自然衔接,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
⓹教学思路:以故事阅读为起点,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构思出合理且富有创意的续写情节。然后,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将构思转化为文字。最后,通过互评和教师点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提升英语续写能力。
⓺教学步骤:
步骤一:感知与获取
活动一:导入,观看视频,激发认知:让学生观看《傲慢与偏见》的视频片段,描述观察到的情感。教师提问:从视频片段中观察到了多少种不同的情感?人物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语言还是非语言)?通过这样的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情感表达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分析《绿山墙的安妮》中的情感做铺垫。
活动二:导读和推测:让学生扫描故事第一段,定位故事的基本要素,如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教师提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接着,让学生猜测当马修和玛丽拉发现迎来的是女孩而非男孩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问题如下:
Questions:
Q1:What basic elements are included in a story?
Q2:Who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Q3: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Q4: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Q5:What happened in a story?
步骤二:分析和内化
活动一:细节阅读: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关于人物情感的问题。例如,在火车站时马修和安妮的感受,他们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马修做了什么决定以及原因;在回家途中马修对安妮的态度是否改变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深入挖掘人物的情感变化。
活动二:内化与欣赏:教师引导学生绘制人物情感发展思维导图,以马修和安妮为例,详细分析他们在不同场景下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表现和对交流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理解人物情感,为续写提供更清晰的思路。这个情感结构阶段很重要,所以老师要有耐心,设置好问题,由简到难,一层一层的引领学生探索小说的情感发展。比如下表:
2.语言迁移实践(15 分钟)
活动一:微写作: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玛丽拉看到安妮时的反应、马修如何应对玛丽拉的反应以及安妮对玛丽拉出现的回应。然后,让学生根据文章的语言风格,模仿马修对安妮初次见面的表述进行续写微写作。例如,根据 “A child of about eleven, garbed in a very short, very tight, very ugly dress of yellowish-gray wincey”,学生可以进行类似的外貌描写迁移,比如:But when her eyes fell on the odd little figure in the stiff, ugly dress, with the long braids of red hair and the eager, luminous eyes, she stopped short in amazement.
活动二:同伴互评,老师给出范文: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内容,互相评价是否成功塑造了玛丽拉的人物形象。评价维度包括立意、逻辑、内容、语言等多个方面,如是否紧扣主题、逻辑是否清晰、是否有适当的对话和场景描写、语言表达是否准确丰富等。通过同伴互评,学生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
Marilla came briskly forward as Matthew opened the door. But when her eyes fell on the odd little figure in the stiff, ugly dress, with the long braids of red hair and the eager, luminous eyes, she stopped short in amazement. “Matthew Cuthbert, who’s that?” she ejaculated. Matthew explained that Mrs. Spencer had brought Anne instead, and he felt obligated to bring her home. During this dialogue, Anne had remained silent, her eyes roving from one to the other, all the animation fading out of her face. Dropping her precious carpet-bag, she sprang forward a step and clasped her hands. “You don’t want me!” she burst into tears.
(二)课后作业
让学生再次阅读故事,并尝试续写第二段,以 “Sitting down on a chair by the table, flinging her arms out upon it, and burying her face in them, Anne proceeded to cry stormily.” 为开头。通过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思考和创作,进一步提升续写能力。
四、教学反思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核心素养目标。语言迁移理论表明,学习者在新的英语学习情境下,会将母语及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这一过程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根据情感过滤假说,当学习者处于低焦虑、高自信的情感状态时,语言输入更容易被吸收。在《绿山墙的安妮》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马修和安妮的情感进行解构,如分析马修在火车站的 “groaned in spirit”“shuffled” 所体现的不情愿与紧张,安妮 “beginning to be afraid” 展现的焦虑,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情感表达的英语运用,从而实现语言迁移,提升语言能力。同时,在探讨故事背景和人物行为时,学生能增强文化意识;在分析人物情感变化和预测故事发展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小组讨论和写作实践中,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全方位落实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续写教学四维实践模型,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促进学生发展。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理解复杂的情感解构和进行高级语言迁移时仍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在时间把控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践。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核心素养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情感解构与语言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续写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以《绿山墙的安妮》为教学载体的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续写能力和核心素养,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范式,值得在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Ekman, P. (1992). An argument for basic emotions. Cognition and Emotion, 6(3), 169-200. doi:10.1080/02699939208411068
[2] Odlin, Terence. 1989.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Montgomery L M. Anne of Green Gables[M]. L.C. Page & Co, 1908.
[4]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