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无人机载伽马能谱在放射性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谢世杰

连云港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 江苏连云港  222000

引言:放射性污染监测是核安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段在复杂地形、高辐射区域局限明显。近年无人机技术快速发展,灵活机动且视角高空,成为环境监测新兴平台。结合伽马能谱仪,可全面探测辐射强度,定性分析特定核素,突破地面巡测空间有限、响应滞后的瓶颈。核应急、废矿治理和污染溯源等场景中,无人机搭载能谱设备已是提升监测效率与精度的关键技术路径。

1. 放射性监测传统方式存在效率缺陷

1.1 人工巡测受限高危区域难以覆盖

放射性污染环境中,传统人工巡测限制显著,辐射强度较高的区域,人员难以深入靠近,生命安全受严重威胁。巡测作业依赖手持仪器定点检测,工作人员需背负沉重设备在污染区缓慢移动,每小时仅能完成数十个检测点,工作强度大、效率低,数据覆盖密度不均,局部漏检风险上升。地形复杂、遮挡严重的地区,山区陡峭坡地遍布碎石,森林茂密枝叶阻挡视线,工业废弃场遗留设备杂乱堆积,人员机动性差、作业路径受限,无法快速部署和广域排查。人工巡测时长有限,即便穿戴厚重防护服,长期暴露低剂量辐射环境,骨髓、甲状腺等器官仍会受到损伤,对健康有累积风险,突发性放射性泄漏事故或复杂环境污染排查任务中,传统方法难满足实时性、高效性、安全性的综合需求,支撑不了现代核应急响应和精准环境监测的发展要求,高机动、远程化、自动化的替代手段亟待出现。

1.2 地面布点方法难以满足大范围评估

地面布点式监测是当前放射性污染评估中的常用方式,要在固定或半固定地点专门布设探测设备,凭借长时间不间断观测辐射水平的细微变化来评估污染的具体分布情况,此方法对监测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响应能力的要求很难同时兼顾,广域污染区域里,像核燃料加工厂周边地带、大型矿区范围或核事故影响区域,布点数量会受到人力和物资实际调配情况的限制,难以形成足够密集的监测网络,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监测盲区。布点监测往往是基于静态采样手段,无法实时反映污染扩散的具体趋势,尤其在风速出现变化、水体发生流动等因素影响下,污染物迁移路径会呈现出强烈的动态特征,仅依靠点位数据难以精准捕捉其变化规律,在突发事故场景当中,布点方法部署过程耗时比较长,响应速度存在滞后问题,可能会错过关键时段的数据采集工作,地面布点虽然在常规监测中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但在覆盖能力、动态响应和快速部署这几方面,很难适应复杂放射性污染监测的迫切需求。

2. 无人机能谱系统突破监测局限瓶颈

2.1 空中平台实现空间辐射快速扫描

无人机平台有快速升空、灵活导航等优势,能搭载伽马能谱仪做三维空间扫描,让辐射监测效率大幅提高,复杂地形条件下,高坡度山区、森林覆盖区或工业园区,无人机能按设定航线自主飞行,沿垂直或水平方向采集高频率伽马能谱数据,获取不同高度层的辐射分布特征,构建出空间立体数据模型,这种模式突破地面布点的空间限制,做到对大范围污染区域的快速覆盖与无缝巡查。飞行路径规划融入数字高程模型(DEM)与GIS 平台,可动态调整飞行高度与航迹密度,让重点区域的覆盖能力得到增强,搭载自动回传系统的数据链路支持实时传输监测结果,方便指挥系统即时掌握污染情况,核事故现场、辐射扩散初期阶段,快速空中扫描能高效识别辐射异常热点,为后续应急处置与决策部署争取宝贵时间。

2.2 能谱仪识别精度增强判别污染源

无人机搭载的高灵敏度伽马能谱仪可精确识别放射性核素能谱特征,关键是识别伽马射线不同能量区间的特征峰,再与特定核素匹配,像铯 -137、钴 -60、铀 -238 这些常见放射性元素,当前主流能谱仪多采用高纯锗(HPGe)探测器或掺铈溴化镧(LaBr₃:Ce)等高性能闪烁晶体材料,既有轻量化特点又具高分辨率,很适合无人机平台搭载。配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谱形自动识别算法,即便存在强烈自然辐射背景或其他放射性干扰,也能有效提取微弱核素信号,让识别准确率得到提升,实际应用里,能谱数据常和 GPS 地理信息同步采集,制成空间分布图,直观呈现污染区域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方便科学制定监测策略,医疗放射废物暂存区、核设施退役现场等复杂场景中,该系统能实现污染溯源、核素种类辨别及分布态势判断,为现场应急处置和长期监管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

3. 典型污染场景验证系统监测实效

3.1 应急事故现场实现快速精准布控

核事故应急响应中,时间与安全性是评估和控制污染扩散的关键,无人机搭载伽马能谱系统可快速部署、远程操作,事故发生数分钟内就能升空作业,不用人员进入高辐射区域做初期勘察,按预设航线密集扫描,短时间里能构建完整辐射强度分布图,实时识别污染高值区及异常点位,福岛核事故和国内部分放射性泄漏应急演练里,无人机系统已用于模拟污染态势监测,和地面监测数据融合后,实现污染态势动态预判。连续多架次飞行任务中,系统仍保持较高数据稳定性,可支撑大范围、长时段监测需求,事故演变时,污染源有扩散趋势或存在多点源释放风险,能谱监测系统能快速跟踪变化区域,辅助应急指挥中心调配资源、布置防护,有效提升核应急响应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3.3 矿区历史残留区域实现动态追踪

废弃铀矿、稀土矿等区域长期开采和堆存后留下不少低剂量放射性物质,虽无急性辐射危害,潜在环境风险却不能忽视,地质结构松动、地表扰动、水体渗透等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这些残留核素可能迁移,让原本封闭或稳定的污染源再次暴露,进而威胁周边土壤、水体及生态系统安全,无人机搭载伽马能谱系统能突破地形限制,多种自然环境里都可灵活作业,做到高频次、多角度动态监测,多时相航拍数据与历史能谱图对比,能及时发现新增污染点、变化趋势和扩散路径,评估污染控制工程实际成效,对潜在风险区域提前预警。边坡、渗流口、汇水区等关键部位,无人机系统提供的高空间分辨率监测结果可用于优化污染治理方案与资源投放,高光谱图像、红外热成像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多源数据融合后,还能实现污染区域立体识别与精准建模,在生态修复评估、公众健康防护与长期监管中实用价值广泛。

4. 结语

本文围绕无人机载伽马能谱在放射性污染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明确指出传统监测方式在高危区域和广域环境中存在的明显局限,引入空中平台与能谱识别技术的深度融合手段,得以在复杂场景中实现对放射性异常的快速识别与精准定位。结合典型污染场景的实地应用验证情况,无人机能谱系统在核应急、历史污染排查等实际工作中展现出高效性与可靠性,为未来辐射环境智能监测领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与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何俊杰 , 陈少坤 . 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辐射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 [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2,47(5):132-136.

[2] 姚志刚 , 林宇帆 . 高分辨率伽马能谱仪在放射性物质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J]. 核技术 ,2021,44(2):109-114.

[3] 马庆伟, 罗慧敏. 放射性污染区域环境监测关键技术与案例分析[J].核安全 ,2023,41(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