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物教学中的遗传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露

芜湖徽文中学 安徽省芜湖市 241100

当前高中生物遗传学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未能充分拓展相关知识点,限制了学生视野的拓宽,且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不仅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且容易导致学生难以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限制了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创新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因此具有必要性。

一、高中生物遗传学创新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理解知识原理,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遗传学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分支,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创新实践教学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将抽象的遗传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实践成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遗传变异、基因表达等核心概念。通过引入前沿的遗传学研究成果和实验技术,如基因编辑、遗传图谱绘制等,创新实践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对遗传学及相关领域的兴趣。

(二)培养操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如显微镜使用、DNA提取、PCR 扩增等。这些技能非常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学原理。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如实验失败、数据异常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鼓励探索未知,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探索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且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遗传学原理,创新实验方法和手段。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生物教学中的遗传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路径

案例主题:从孟德尔豌豆到基因编辑— 遗传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理解核心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以“孟德尔豌豆实验的现代重现”案例为例:

1. 概念可视化

教师可以介绍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利用虚拟实验平台(如PhET 模拟器)重现 3:1 性状分离比,使学生直观理解,并讲解 DNA、基因和染色体关系,通过 3D 动画展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与遗传定律的关系。

2. 生活化案例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案例,激发学习兴趣,如分析ABO 血型遗传(亲子血型匹配游戏)、宠物毛色遗传规律(猫 / 狗显隐性性状分析),增强学习趣味性,并设计认知冲突:抛出“蓝色玫瑰是否违反孟德尔定律?”等问题引发讨论,通过连锁遗传现象(如果蝇眼色与翅型)引出定律局限性。

(二)注重技能培养,提升实践能力以“果蝇杂交实验全流程实践”案例为例:

1. 基础技能训练

显微观察:将果蝇置于显微镜下,调整焦距至清晰,观察果蝇腹部末端,雄性果蝇有性梳(一排刚毛),雌性则无。

杂交技术:选择野生型(长翅)和残翅型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记录杂交组合,观察F1 代和F2 代果蝇的翅型,统计分离比

2. 数据分析进阶

根据实验数据,统计 F2 代果蝇的性状分离比,并计算理论分离比,使用卡方检验公式评估实验数据与理论值的差异,验证实验数据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理论预期。

收集家族成员的遗传病史和性状信息,并根据遗传信息,绘制系谱图,标明患者和非患者,分析系谱图,确定遗传方式和风险,理解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模式。

3. 现代技术体验

虚拟 PCR 实验:选择镰刀型贫血症相关基因作为靶标, 设计 PCR 引物,进行虚拟 PCR 扩增。分析 PCR 产物,确定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了解镰刀型贫血症的基因检测流程

生物信息学入门:访问 NCBI 数据库,使用关键词搜索 BRCA1 基因,选择合适的BRCA1 基因条目,查看其序列信息,并分析BRCA1 基因序列,了解其与遗传病的关系,了解其在遗传病中的作用。

(三)鼓励探索未知,培养创新思维以“CRISPR 基因编辑伦理辩论”案例为例:

1. 前沿课题探究

分组研究:分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基因治疗(针对遗传性疾病)与基因增强(旨在提升人类能力或外貌)之间的伦理差异和潜在风险,帮助学生形成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全面理解。

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包含多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的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收集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认知态度,评估社会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接受程度,为公众教育和政策宣传提供方向。

2. 创新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模拟豌豆同时遗传 3 对性状的情况,观察性状分离比和基因组合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为基因编辑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收集相关基因数据,构建基于多基因遗传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预测,旨在利用数学模型预测多基因遗传性状(如人类肤色)的分布规律。

3. 跨学科项目

“遗传学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基因序列分析中的应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基因序列进行高效、准确的分析,识别潜在疾病相关基因,提高基因编辑技术的精准度和效率,为基因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历史中的遗传学 "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基因序列进行高效、准确的分析,识别潜在疾病相关基因,提高基因编辑技术的精准度和效率,了解遗传学发展历程中的科学方法论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历史视角,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启示。

结束语

通过 " 经典理论→现代技术→未来展望 " 的逻辑链条,高中生物教学不仅构建了遗传学知识体系,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与分析能力,激发了对遗传学未来的好奇心。未来,生物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查询遗传学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并思考如何将遗传学理论与实践案例更好地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陈刚 . 情境创设在高中生物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学周刊 ,2024,24(24):44-46.

[2] 韩志坚 . 浅析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13):65-66.

[3] 苏楠楠 . 概念论证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遗传学概念为例 [J]. 中学生物学 ,2022,38(11):43-45.

[4] 刘伟沙 . 高中生物遗传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探究 [J]. 中外交流 ,2021,28(8):1501.

作者信息:周露,女(1997.1 -),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二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