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导向下中职美术设计类课程产教融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

张滢

兴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下,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中职美术设计类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美术设计人才的重任。

一、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打破评价壁垒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美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评价过程,评价来源显得不够丰富。教师常常是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者。企业、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学生本人以及家长这些方面参与进来的情况较少。这种来源单一的格局,评价得出的看法往往覆盖不全,公允性也可能不足,难以真实呈现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和内在素养。改变这种情况变得非常必要,必须构建一个多方共同协作的评价框架。企业单位是用人方,美术设计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人,具体岗位有哪些要求,企业最清楚最直接。企业方面加入评价工作,他们可以从真实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有没有创新想法、能不能和别人配合完成任务这些点,做出更贴近现实的判断。比方说,企业可以让他们的专业人员看看学生做的设计作品,从想法构思是否新颖、表达有没有创意、东西做出来能不能真有用这些地方,给出他们的看法。企业还能在学生的实习和实训阶段参与评价,根据学生在企业里那段时间的实际做事情况,对他们的职业态度、干活认不认真、学习新东西快不快这些方面,给出分数或者评语,这样学生得到的反馈才更接近市场的真实声音。行业里的专家们经验多,懂的专业知识深,他们参与进来能提供有分量的指导。这些专家可以定期去学校做些讲座或培训,告诉学生现在行业里最新发生了什么,以后可能怎么发展,帮学生打开眼界。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行业专家可以考考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牢不牢,技能熟不熟练;也能仔细看看学生的设计稿子,指出哪里可以改得更好,用他们的经验帮助学生提升设计质量。

二、构建动态发展的能力评价框架,适应市场需求

中职美术设计领域本质上处于持续演进状态,相应的市场需求与技术要求亦非静止。这种动态性要求教学评价必须超越对学生当前知识技能水平的简单衡量,转向构建一个能反映其发展潜力与适应能力的框架。该框架的核心目标在于契合市场的流变特性。构建此类动态评价体系,必然涉及多元能力的综合考察。专业技能构成美术设计人才的基石,对其进行评估时,操作设计软件的熟练度固然重要,但更需关注学生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的实质把握程度。举例来说,审视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视觉效果绝非唯一尺度,作品背后的设计思路、创意来源以及表现手法的合理性同样需要深度剖析。创新能力在美术设计行业中占据核心竞争地位,动态评价框架必须将其置于显著位置。设置创新设计项目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使其产出独特方案。评价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对创新思维过程及其最终成果的双重审视——作品的创新性固然是焦点,可行性与实用性维度亦不可或缺。以产品设计方案评价为例,分析点应落在学生能否立足用户需求、捕捉市场趋势,进而提出新颖的设计理念及解决方案。

三、完善实践导向的课程评价标准,强化应用能力

中职美术设计类课程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其对实践操作的深度依赖。这类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持续的实践训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最终提升应用能力。现实中,课程评价标准却常常过度聚焦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践操作层面的评估被相对忽视。这种评价倾向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理论认知与实际动手能力之间出现断层,难以有效满足实际工作岗位提出的具体需求。改变这种评价模式,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显得非常迫切。完善实践导向的评价标准,其基础在于清晰界定实践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以及市场发展的现实要求,明确指出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应熟练掌握何种技能并达到何种熟练程度。平面设计课程在其实践教学部分,可以设定具体目标,比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设计软件完成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任务。实践教学涵盖的内容需要足够丰富多样。这些内容应尽可能覆盖未来职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项目类型和工作任务,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实现能力提升。寻求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引入企业当前正在运作的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是一种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完成这些真实项目,能够深入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及其实际工作流程。与广告公司开展合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广告策划和设计项目的完整流程,从市场调研起步,经过创意构思阶段,再到最终的设计制作环节,这种全程参与的方式提供了对广告设计实践全过程的直接体验。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使教学评价体系始终保持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晨旭 . 地域文化符号在中职美术设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与传承研究——以江南水乡元素为例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03):205-207.

[2] 广西新闻出版技工学校 [J]. 中国就业 , 2024,(06): 122.

[3] 黄宁 .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在中职服装美术设计教学中的传承研究 [J]. 化纤与纺织技术 , 2024,53(03): 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