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刘雨楠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第一小学
美育,是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随着时代变化,其育人价值在教育体系中逐渐凸显出来。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基石,不仅承担着传授基本绘画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创造力的使命。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将这一前沿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便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应用能力有限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组织了大量针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活动,旨在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小学美术教育的信息化进程。然而,部分教师可能由于年龄偏大、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较慢或是日常工作繁重,难以抽出足够时间深入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面对某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感到非常陌生,不知该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资源及提升教学效果。
(二)学生信息素养不足
在“互联网 +”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小学生获取信息、学习新知的重要途径。但是,部分小学生在信息检索、筛选、整理和管理方面的能力略显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此外,大多数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都偏向薄弱,对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缺乏了解,保护个人隐私和防范网络风险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在浏览网页、下载资源或参与在线交流时,他们可能会轻易泄露个人信息,或是受到网络诈骗、恶意软件的攻击,一方面会对他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线上线下融合不够
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学质量的一大关键。然而,在现实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程度却有待提高,这一现状有多种表现,不过最为突出的当属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偏重线上资源,而忽视了线下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以及在线上线下教学之间缺少有效衔接和过渡这两点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两点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线上所学有效应用于线下实践,整体学习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四)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在当前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实践中,评价体系的缺失与不完善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对于衡量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指导后续改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这一领域尚缺乏一套被广泛认可且操作性强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这使得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的持续发展和优化面临了更多挑战。
二、“互联网 + 美育”视域下的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建立多功能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互联网 + 美育”的背景下,建立一个集教学资源共享、在线学习、互动交流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该平台应当能够整合国内外的优质美术教育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经典艺术作品赏析、名家讲座视频、美术教学案例等,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这个平台还应具备个性化学习推荐功能,通过深入分析学生学习的进度和偏好,智能推送适合他们的学习材料和练习任务,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全面提升其学习效率。
当然,平台还应具备论坛、社区等互动性较强性质的社交功能,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创作心得,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学生可以在社区中发起作品征集活动,邀请同龄人共同参与创作挑战,或是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与收获,寻求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与指导。
(二)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受“互联网 +”时代的影响,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想要从“互联网 + 美育”的角度来开展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就务必要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意味着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一系列的技术操作,更要注重思维方式的塑造及能力方面的培养,特别是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审视信息的能力,使其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判断。
另外,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网络安全的问题。鉴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便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教会学生如何保护个人隐私,避免在网络上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如何识别并防范网络欺凌,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及如何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保持网络环境的清朗和健康。这些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技能的掌握,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可以远离潜在的风险和危害,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乐趣。
(三)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方法
针对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程度较低这一问题,教师应当主动成为探索和实践新模式的先锋,不断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线下实践在美术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它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合理安排线下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实地写生、手工制作、艺术展览参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加强线上线下教学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为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和活动,确保两种学习环境之间的顺畅切换。例如,在线上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互动平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美术概念和技巧。随后,在线下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鼓励他们将线上所学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动手创作来深化理解和巩固知识。再者,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跨线上线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线上收集素材、构思设计,然后在线下进行实体制作或展示,以此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提升。
(四)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为了推动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的持续发展和优化,教师亟需着手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需广泛覆盖教学的核心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与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互动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宜性,以及学生学习成效的显著性与可持续性,最为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与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教学场景与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地衡量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后续的教学改进工作,为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的持续发展和优化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挖掘,以获取更加精准、全面的评价信息。同时,他们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及同行参与评价过程,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视角,共同推动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 + 美育”视域下的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文静.“互联网 + 美育”: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24(3):49-51.
[2]. 刘菊红.“互联网 + 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4(3):233-235.
[3]. 陈艺燕 .“互联网 + 美育”视域下信息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J]. 读写算,2024(2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