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情境的一年级数学加减法教学策略优化实践
和菊英
玉龙县奉科镇新民完小 674124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其认知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高度依赖直观体验。然而,传统教学中 " 黑板 + 粉笔 " 的抽象讲解模式,常使学生陷入 "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的困境。
1 场景游戏化重构——让加减法" 活" 在角色扮演里
传统数学课堂常常难以维持学生的专注,原因在于互动性不足。引入游戏化的方法,特别是角色扮演与任务驱动,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在这种方法下,抽象的加减法运算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设想一个 " 小小超市 " 的场景,教师可以安排具体任务。比如学生 A 负责收银,需要算出顾客买下的物品总价:顾客购买了 2 支铅笔,每支铅笔标价 1 元,同时购买了 3 块橡皮,每块橡皮标价 2 元。收银员学生 A 必须进行运算,得出总价是 "2×1+3×2=8" 元。学生 B则扮演顾客,他手中有 10 元零钱,需要知道自己能拿回多少钱。这要求他进行减法运算 "10-8=2" 元。整个交易流程,加减法自然地被应用其中。角色扮演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模拟真实的社会互动。学生在解决看似是“他人问题”的过程中,其实加深了对运算本身的理解。再看 " 家庭聚餐 " 这个场景的设计。教师设定一个“分餐具”的任务:妈妈最初摆放了 6 个碗和 4 双筷子,随后爸爸又拿来了 2 个碗。学生需要统计出当前餐具的总数,并将它们合理地分给家里的 4 个人。学生首先要做加法 "6+2=8" ,知道总共有 8 个碗。接着,需要将 8 个碗分配给4 个人,这涉及到平均的概念,虽然可以用除法 "8÷4=2" 表示,但在情境中简化为“每人分 2 个碗”即可理解。加减法与分配之间的逻辑联系,在这个生活化的场景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分配过程中如果学生之间出现争执,比如觉得分配不公,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重新核对计算并调整方案。
2 实物操作具象化——让加减法" 看" 得见、" 摸" 得着
一年级学生理解数字的方式,常常依靠动手做。直观动作思维主导着他们。把抽象的数字变成能摸能摆弄的东西,效果明显。彩色积木可以充当这种工具,特别是在处理“10 以内加减法”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实际摆弄积木,“增加”或者“拿走”,运算过程就清晰了。面对“ 5+3′ ”这个式子,学生第一步是摆出 5 颗积木,接着再放上 3 颗,最后清点总数确认是 8 颗。“7-4”怎么做?从摆好的 7 颗积木里,动手移走 4 颗,眼睛看到剩下的就是 3 颗。动作和最终数量变化直接挂钩,这揭示了加减法核心是数量的合起来和分开。静态的图画或者单纯用嘴讲,很难传递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实物操作却能做到。再比如“分糖果”这个场景,教师给小组 10 颗糖果,要求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人几颗?学生操作得出“ 10÷2=5′ ”。事情还没完,教师接着提出新要求:又拿来 3 颗糖果,现在每人能分到几颗?学生这时需要两步走:先算出糖果总数变成了“ 10+3=13⋅ ”,然后重新分配,得到“ 13÷2=6 余 1”。糖果数量的变化和重新分配的过程,把加法、减法、除法以及余数的出现自然地串了起来。更关键的情况出现在分配遇到麻烦时。如果糖果没法完全平均分,学生之间很可能有不同意见。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重新操作并思考:要是先分新拿来的 3 颗糖,每人1 颗,最后剩下那颗糖怎么办?围绕具体实物的争论和操作尝试,让学生对“平均分配”里面包含的深层规则有了切身体会,比单纯听讲印象深刻得多。实物在这里是思考的支点。
3 问题解决生活化——让加减法成为" 有用" 的工具
数学的真正意义体现在它处理现实事务的能力上。学生一旦意识到加减法能够说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解决身边碰到的困难,学习动力就会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会主动去探究。在“整理书包”这个情境里,教师可以这样问:你的书包里有 5 本课本和3 本练习册,妈妈又放了 2 本课外书,现在书包里有多少本书?如果爸爸拿走 1 本课外书和 2 本练习册,还剩下几本?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得先做连续加法“ 5+3+2=10∘ ”算出总书数,接着用连续减法“10-1-2=7* ”计算剩余数量。加减运算就这样自然地进入了管理物品的日常行为。设计生活化的题目,关键是要对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意味着题目的难度应该比他们当前的水平高一点,但努力一下就能解决。比如在“种植观察”活动里,教师引导学生记录豆芽生长:第一天长出 3 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长 2 棵,第三天比第二天少长 1 棵,第三天共有多少棵?学生需要先算出第二天的数量“ 3+2=5′ ”,然后计算第三天的“ 5-1=4′ ”,最后把三天的数加起来“ 3+5+4=12′ ”。这里面包含了加减法的嵌套使用,像“比 ... 多 / 少”这样的比较句子结构,这能帮学生弄懂运算的顺序。连续三天的观察记录,也锻炼了他们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当学生因为算错了导致总数不对,教师可以带着他们检查每一步:第二天的数量算对了吗?第三天的比较关系理解正确吗?基于实际问题来纠正错误,这对学生深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有帮助。错误检查的过程本身,加深了对运算规则的认识。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教学法通过场景游戏化、实物操作具象化、问题解决生活化三大策略,将抽象的加减法运算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教师需持续挖掘生活场景中的数学元素,设计更具开放性、挑战性的任务,让加减法真正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理解生活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 蒋玮玮 .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J].西部素质教育 , 2025,11(14): 112-115.
[2] 贾逸倩. 玩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玩具世界,2024,(10): 242-244.
[3] 敬贺, 于海杰, 余巧, 黄妃四. 大概念统摄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探索——以“100 以内加减法”单元为例 [J]. 赤峰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24,40(03): 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