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析“医教融合”下初中大健康教育的可行模式探究

作者

张云晓

云南省开远市第十一中学校

引言

随着青少年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大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期面临诸多健康挑战,亟需系统科学健康教育指导。医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将医学资源与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为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探究聚焦医教融合背景下初中大健康教育可行模式探究,旨在构建系统完善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初中大健康教育医教融合现状剖析

(一)初中大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表现

当前初中大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呈现明显区域差异与学校差异,城乡间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尤为突出,城市学校通常拥有相对完善健康教育设施与资源,包括专业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等硬件设施,而农村地区学校则面临健康教育场地设备不足、医务人员配备缺失等问题。不同地区学校间医疗资源合作渠道不畅,许多学校难以获取专业医疗单位支持,导致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指导。校内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健康教育教材、器材等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健康教育需求。

各学科间健康教育资源整合不足,医学资源与教育资源衔接断层现象普遍存在,传统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范畴,缺乏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未能形成多学科协同育人格局。医疗单位参与学校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多停留于应急处理或定期检查层面缺乏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健康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信息时代学生学习需求,医教融合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阻碍了优质健康教育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配置不均衡现状。

(二)初中大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缺乏困境

初中大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双重困境,多数学校缺乏专职健康教育教师,健康教育课程多由体育教师或兼职教师承担,这些教师往往缺乏系统医学知识培训难以胜任专业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现有教师医学背景薄弱,对常见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指导等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解答学生疑问,更难以应对突发健康事件。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培训机制,健康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机会有限,专业成长路径不畅难以及时更新健康教育理念与方法,医教融合背景下跨界师资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医护人员参与学校健康教育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应激励机制。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健康教育比重较低,导致教师投入健康教育工作动力不足,学校健康教育管理人才紧缺,缺乏既懂教育又懂医学复合型人才难以有效推动医教融合工作深入开展,严重制约了初中大健康教育质量提升。

(三)初中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问题

初中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明显不足,表现为课程定位模糊、内容碎片化、结构松散等问题,当前健康教育多以专题讲座或活动形式开展,缺乏系统课程规划未能形成螺旋上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科学难以满足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健康需求,过分关注生理健康知识传授忽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内容,缺乏医学专业指导导致健康知识讲解不够准确深入。[1]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多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不高,医教融合视角下课程资源开发不足缺少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开发校本课程,未能充分利用医疗单位优势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机制缺失多关注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健康行为养成评估缺乏科学评价标准与方法,健康教育课程边缘化现象突出,常被挤占用于主科教学课时保障不足,难以系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严重影响了课程实施效果,阻碍了医教融合理念在课程层面有效落实。

二、初中大健康教育医教融合模式构建

(一)初中大健康教育课程结构优化路径

构建体系完整、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初中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需确立健康教育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各学段健康教育重点内容与能力培养要求,科学规划健康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结构,将健康教育贯穿初中三年学习全过程形成知识能力螺旋上升体系。必修课应涵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基础内容,选修课则可根据学生特点开设青春期健康、传染病防控等专题课程,同时应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健康教育内容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有机融合,实现全课程育人目标。通过课程结构重组优化医学知识与教育内容深度整合,建立起横向联系学科间、纵向贯通年级间多维课程结构,使健康教育系统化、体系化。

优化课程实施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成为课程结构优化关键环节,医教融合背景下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2] 引入医疗单位专业人员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通过共同备课研讨提升课程专业性与实践性,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环境,开发健康教育数字资源建立医教融合网络学习平台,推动课程实施形式多元化。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初中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方法

构建多元化初中大健康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师资队伍,加强现有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特别关注体育教师、生物教师等关键教师群体,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其医学知识水平与健康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引进医学背景专业人才充实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担任专职健康教育教师补充专业力量,建立学校与医疗单位人才共享机制,聘请医院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健康教育教师或顾问,提供专业指导与支持。通过多渠道师资引进与培养逐步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师资队伍,为医教融合背景下健康教育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创新师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建立校医院合作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赴医疗单位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掌握健康评估、疾病预防等专业技能。开展医教融合专题培训邀请医学专家与教育专家共同授课,促进跨界知识融合提升教师医学专业素养,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组建健康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形式促进教师经验分享与专业成长。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设立健康教育优秀教师评选提高教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性,支持教师参与健康教育课程研发与教学创新,鼓励校医院合作探究培养一批医教融合复合型人才,为初中大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初中大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完善策略

构建科学全面初中大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标准与方法转变传统单一评价模式,建立以健康素养提升为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形成等多维度内容,突破只关注知识掌握局限关注能力发展与行为养成。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结合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等多种手段全面客观评估学生健康素养发展状况,引入医学专业评价视角,邀请医疗单位专业人员参与评价标准制定与实施,提升评价科学性与专业性。[3]

创新评价实施机制促进评价结果应用,实现评价育人功能,建立常态化健康监测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学生健康状况评估,形成健康发展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构建学校、家庭、医疗单位多方参与评价模式,综合各方评价意见形成全面客观评价结论,强化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根据评价结果针对性调整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方案。探索建立区域性健康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加强校际交流与比较推动区域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机制,将医教融合工作成效纳入学校评价体系,激励学校重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医教融合理念深入落实推动初中大健康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实现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性。

三、初中大健康教育医教融合保障措施

(一)初中大健康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建立

构建完善初中大健康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推动医教融合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卫生健康部门出台医教融合专项政策,明确工作目标、实施路径与责任分工,为医教融合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依据。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相关法规,将医教融合纳入学校卫生工作法定范畴,明确学校与医疗单位合作职责与权利义务关系,制定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与实施指南,确保健康教育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等基本要求落实到位。建立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范畴定期开展专项督导,促进政策执行力提升,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提高学校管理者对医教融合工作重要性认识,增强政策落实自觉性,形成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反馈完整闭环。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初中大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增加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投入,设立医教融合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开展医教融合创新实践,完善学校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健康教育场所与设备配备满足医教融合实施基本条件。建立健康教育教师编制保障机制,增设专职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制定医教融合工作考核评估标准,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引导学校重视健康教育。探索建立医教融合工作激励机制,对医教融合工作成效显著学校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营造良好医教融合工作氛围,创新政策实施监督机制,建立家长委员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监督体系确保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二)初中大健康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创新

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促进医教资源深度融合与高效利用,破解资源分散与利用效率低困境,建立区域医教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区域内医疗单位、学校、社区等各类健康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信息互通与共享使用。推动学校与医疗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医院 + 学校结对帮扶模式,由医院指派专业人员定期到校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提供专业支持。推进医教资源深度融合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资源共建共享长效机制,创新医教合作形式,采取共建健康教育基地、联合开发课程资源等多种方式实现优势互补。

拓展健康教育资源供给渠道,提升资源质量与使用效率满足医教融合多元化资源需求,加强健康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开发适合初中生特点健康教育微课、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建立线上健康教育资源库。整合社会健康教育资源,引入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等专业力量参与学校健康教育,推动教师与医护人员合作编写校本健康教育教材,开发贴近学生实际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立健康教育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及时融入最新医学成果与健康理念保持资源先进性与时效性。[4] 完善资源使用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各类资源使用效果优化资源配置方向与结构,创新资源传播应用方式,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健康教育资源便捷获取与高效应用,实现优质资源广覆盖。

(三)初中大健康教育社会参与渠道拓展

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构建多元协同初中大健康教育格局,突破学校单一主体育人局限,建立家校医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形式增强家长健康教育意识与能力,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延伸至家庭场域。定期组织家长健康教育培训,邀请医疗专家讲解青少年健康知识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能力,创新家校医沟通协作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学生健康信息及时反馈与共同干预。构建区域健康教育共同体组织学校间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健全社区支持网络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功能,为学生提供校外健康教育实践空间拓展健康教育广度与深度。[5]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教育拓展教育资源与空间,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氛围,争取社会企业支持鼓励健康产业企业、医药企业等提供健康教育资金与物质支持,建立健康教育公益基金增加健康教育资源供给。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吸纳退休医护人员、医学院校学生等专业人才参与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弥补专业人才不足,加强与媒体合作,利用报刊、广播等多种媒介宣传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社会健康文化氛围。

结论

医教融合背景下初中大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资源配置、师资建设、课程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与推进。探究通过分析现阶段初中大健康教育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培养等模式构建方案,并从政策支持、资源整合、社会参与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医教融合理念下初中大健康教育应坚持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通过多方协同努力,构建科学完善初中大健康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玉洁 , 张玉芹 . 医教结合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的效果分析 [J]. 医学美学美容 , 2021, 030(008):153-154.

[2] 江楠.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基于上海市C 区的案例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3] 徐瑜 , 侯晴晴 . 医教结合 :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的创新实践[J]. 大众心理学, 2025(7).

[4] 孙青 . 上海市徐汇区位育中学 : 打造中学健康教育的 " 位育 "样本 [J]. 康复 , 2024(8):I0009.

[5] 万江洲 , 谭若飞 , 刘洋 . 国内外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制度对比分析 [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 2025, 19(07):567-570.

本文系红河州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医教融合”背景下开展青少年学生“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145222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