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孟祥福
新疆中泰化学阜康能源有限公司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与价值引领。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员工思想多元等多重挑战。实践表明,单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灌输或企业文化的自发养成,均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本质是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锚定政治方向,确保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企业文化则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鲜活载体,破解其“形式化”“空泛化”难题。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实践证明,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二、协同赋能的逻辑基础与时代价值
(一)逻辑契合:目标与对象的高度统
思想政治工作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三观”为核心任务,是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精神风貌的总和。二者均以“人”为核心工作对象,旨在通过思想引导与文化浸润,实现员工个体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引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属性与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功能形成天然契合,为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二)时代价值: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支撑
凝聚内生动力:协同发展能整合思想引领与文化认同双重力量,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企业发展理念,通过“价值共识—行为自觉—业绩突破”的传导链条,激活员工创造力。如油田企业通过融合二者,既强化了员工安全责任意识,又塑造了协作文化,实现了生产效率与安全水平的双提升。
提升软实力:在市场竞争中,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企业文化政治高度与精神深度,企业文化则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感染力,二者协同能塑造兼具政治属性与行业特色的企业品牌形象。
保障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构建了“政治引领—文化落地—责任践行”的闭环体系,推动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践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协同赋能的现实困境(一)认知偏差:“两张皮”现象突出
部分企业将思想政治工作视为党建部门的“独角戏”,将企业文化建设归属于行政部门,导致二者在规划、实施中缺乏统筹。如一些企业的思政学习局限于政策传达,文化活动则侧重娱乐形式,未能形成价值传导的合力。
(二)载体单一:吸引力与实效性不足
传统工作模式中,思政工作多以“读文件、开大会”为主,企业文化建设依赖宣传栏、手册等静态载体,难以适应新生代员工的认知习惯。尤其在数字化时代,缺乏互动性的传播方式导致内容难以入脑入心。
(三)机制缺失:协同缺乏制度保障
多数企业未建立二者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思政工作成效以“参与率”衡量,企业文化建设以“活动数量”评估,缺乏对协同效应的量化考核。同时,激励机制的缺位导致员工参与积极性不足。
四、协同赋能的实践路径(一)理念协同:树立“一体化”发展意识
战略统筹布局:企业应将二者纳入发展战略,成立由党委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协同工作小组,明确党建部门抓方向引领、行政部门抓文化落地的职责分工。如北京建工新材公司将思政工作要求写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实现“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深化全员认知:通过专家授课、案例分享等形式,解读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可选取重大项目攻坚中的融合案例,让员工直观感受思想引领与文化凝聚的实际成效,强化“协同赋能”意识。
(二)内容整合:构建“价值共生”体系
核心价值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纽带,将“爱国”融入企业使命,“敬业”纳入企业精神,“诚信”嵌入经营理念。如油田企业将“绿色发展”的思政要求与“安全至上”的文化理念结合,形成特色价值体系。
实践案例转化:挖掘一线先进典型,将思政教育融入“身边故事”。北京建工新材公司通过选树“创新之星”“当之星”,将抽象的思政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标杆,实现“以典型引路、以文化育人”。
动态内容更新:围绕企业改革重点调整内容重心,如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开展政策解读与思想疏导;在市场攻坚期,强化忧患意识与团队精神教育,确保内容贴合实际需求。
(三)载体创新:打造“多元立体”传播矩阵
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企业 APP、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新媒体资源,开设“政策解读”“文化长廊”等专栏,采用动画、情景剧等形式呈现内容。通过互动问答、投票评选等功能,增强员工参与感,如某国企通过短视频账号推送“党员先锋故事”,单条播放量超 10 万次。
特色活动融合:将思政主题融入文化活动,举办“红色文化宣传周”“改革故事演讲赛”等活动,通过长征精神传承、企业发展史宣讲等形式,实现“寓教于乐”。同时,组织志愿服务、扶贫助困等实践活动,让员工在行动中深化价值认同。
空间载体赋能:在车间、办公楼打造“思政+文化”融合阵地,设置党员先锋岗、文化墙,将安全标语与思政格言结合,实现“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
(四)机制保障:健全“长效协同”制度
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党建与文化建设月度例会制度,共享员工思想动态与文化落地成效,针对性解决融合难题。北京建工新材公司通过“党建+主题党日”模式,将文化活动纳入党组织生活,形成常态化融合机制。全周期考核体系:将协同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从“思想认同度、行为践行度、业绩贡献度”三个维度设置指标。如将文化价值观达标情况与员工晋升、评优挂钩,对融合创新项目给予专项奖励。
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思政+文化”复合型人才队伍,通过“职工夜校”“先锋训练营”等平台,开展政策解读、文化策划等技能培训。同时,发挥党员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全员参与融合实践。
五、结论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赋能,是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与“认知隔阂”,通过理念上的同频共振、内容上的有机融合、载体上的创新突破、机制上的坚实保障,将党的政治优势与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企业的发展硬实力。
北京建工新材、油田企业等实践案例表明,二者的深度融合能有效增强员工凝聚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保障可持续发展。未来,企业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化赋能,完善协同机制,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温度、企业文化更具高度,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关于如何借助企业文化推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4(19):189-191.
[2]李娜。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5(10):145-147.
[3]张伟。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研究[J].石油政工研究,2025(4):56-58.
[4]刘洋。新时代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5(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