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点燃激情,激发创造力

作者

孙丽丽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浑河站小学

一、多读好书,丰富知识储备

读书就像是和很多聪明的人聊天,读不同的书,能了解到不同的知识和观点。比如读历史书,可以知道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 读科学书,能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明白很多科学原理。这些知识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思维的大门,让学生能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当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脑子里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就能把这些知只运用进去。比如写一篇关于梦想的作文,可以引用书中那些为了梦想努力奋斗的人物故事,让文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而且读书还能学会很多优美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加到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能提升思维深度,写出更棒的作文!

二、片段仿写,学会谋篇布局

仿写,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之一。教育家可鲁普斯卡娅说过:“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课本上文章其实是学生习作最好的范本。如小学语文三年级的 30 课《雪顿节上看赛牛》的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仅用了 100 多字,就把赛牛时的壮观场面写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种写作技巧,课堂上我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的写法,写写我们生活中的场面。

学生有的写运动会上接力赛,有的写地震来临那一刻的慌乱场面,还有得写过年放烟花的热烈场面。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当主持人宣布元宵节烟火晚会现在开始时,几十发花炮一起冲上高空,五彩缤纷的烟花在空中绽放。顿时,广场上人们的欢呼声、掌声、烟花的轰隆声交织在一起,热闹极了。这些仿写的训练,实际上是给学生写作的道路上搭建的一个个坚实的桥梁,长期的这种训练,孩子们在写作道路上会走得很愉悦,很轻松。

三、创设情境,提升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是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通过沉浸式体验和情感共鸣,将抽象的写作任务转化为具象的表达需求。

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具体形象”做“翻译”。比如写“风”,如果只讲“风是空气的流动”,孩子只会写“风很大”;但如果带孩子到校园里:摸银杏叶边缘的锯齿(触觉)、闻桂香里混着的晒过太阳的被子味(嗅觉)、听风穿过梧桐叶的“沙沙”声像妈妈织毛衣的针响(听觉)、看风把红领巾吹得鼓起来像小旗子(视觉)、尝一口橘子味的软糖——“风是橘子味的”(味觉),孩子就能写出“风趴在我脖子上,像妈妈的手,带着桂香和橘子糖的甜”。

情境教学法的本质,不是“教孩子写作文”,而是“让孩子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当孩子写的是“摸过的温度”“闻过的香气”“为别人着想的心意”,写作就不再是“套话的堆砌”,而是“生命体验的自然流淌”。作为语文老师要做的,不是“教孩子写好作文”,而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声音”——用情境,把孩子的生活变成文字,把文字变成孩子的生活。

四、用心观察,激发写作能力

要想提高作文的思维深度,首先得学会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观察不仅仅是看,更要去思考、去感受。要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周围环境的变化等等。这些细节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把它们收集起来,就能为作文增添光彩。把这些观察到的细节写进作文里时,就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所描述的场景,作文就会更有深度,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需持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让习作课堂成为思维绽放的舞台。指导学生能最终实现从“怕写”到“乐写”、从“会写”到“善写”的转变。学生写作的激情点燃了,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 写作的创造力被解放了,才能创造出精彩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余椿铭 . 指向创造力提升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50):54-57.

[2] 张曾 . 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习作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应用价值研究 [J]. 吉林教育 ,2024,(06):71-73.

[3] 范黎 . 做好习作的热身操——小学三年级习作起步初探 [J]. 语文新读写 ,2024,(03):72-74.

[4]闫薇.习作指导三部曲:激情、启思、促写——小学五年级《“危急时刻”心理描写》教学简录 [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