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德育融合的实践探究
王鑫
阿克苏市第四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调学科教学需与德育有机结合。然而,传统数学教学常聚焦于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对隐含的德育元素挖掘不足,导致数学教育的“工具性”被过度强化,“人文性”被弱化。如何让数学课堂从“知识传递”转向“价值引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成长”与“品格塑造”的双重提升,成为新时代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
一、高中数学教学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学生核心素养与价值观念培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数学课堂常聚焦于公式推导与题型训练,虽能提升解题能力,却易忽视数学内在的人文性与教育性,导致“重智轻德”的倾向。而德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恰能弥补这一缺失:数学的严谨逻辑性可滋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其发展历程中数学家的探索故事能激发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合作探究任务中的分工协作则能培养规则意识与团队精神。这种融合不仅让数学知识“有温度”,更让德育“有依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工具的同时,实现思维发展与人格塑造的双向提升,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二、高中数学教学德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深挖数学史与数学家故事,塑造品格与家国情怀
在讲授数学知识时,适时引入相关的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生平故事,可以将德育内容自然渗透于知识溯源之中。例如在《立体几何初步》教学中,教师以“中国古代几何智慧”为切入点,将德育悄然融入知识溯源。课始,投影展示《墨经》中“方,柱隅四欢也”“圆,一中同长也”的原文记载,引导学生对照现代几何中“正方形”“圆”的定义,思考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日常器物(如木工矩尺、陶轮)抽象出几何本质。当学生惊叹“两千年前的表述竟与今天如此契合”时,教师顺势讲述刘徽的探索故事:他为验证“阳马”(四面体)体积公式,用竹片制作不同尺寸的模型反复测量,甚至在《九章算术注》中留下“不有明据,辩之斯难”的治学箴言,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数学家“格物致知”的严谨品格。随后,结合“简单组合体”教学,展示苏州园林“漏窗”的立体结构——将球、圆柱、圆锥等基本几何体巧妙组合,既满足采光需求又蕴含“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智慧。课堂尾声,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古人能用简单工具测算出精确的体积公式?”学生讨论后总结:“是对真理的执着、对生活的观察,更是文化的传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自然生发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的责任感。
(二)创设合作探究式课堂,培养团队精神与规则意识
传统数学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多停留在个体认知层面。而合作探究式课堂通过任务驱动,将学习过程转化为群体协作的实践,为德育提供了天然的场景。数学的逻辑性与严谨性要求结论必须基于规范的探究流程,这一特性与团队协作中“分工、沟通、守则”的需求高度契合,使德育能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自然渗透。例如在《统计》“用样本估计总体”教学中,教师设计“校园绿化植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学生 6 人一组,需完成“确定调查对象—设计记录表—实地测量统计—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全流程。小组首先讨论分工:有人负责记录植物种类,有人测量植株高度,有人用表格汇总数据,有人核对信息避免重复。实地调查时,两组对“香樟是否算乔木”产生分歧,经查阅资料并结合生物学定义达成共识;整理数据阶段,有学生提议“将矮小灌木高度取平均值”简化计算,组长坚持“按实际测量值记录”,强调“统计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展示环节,各组用柱状图、饼图呈现不同植物的占比,并分析“为何食堂附近灌木更多”——有的归因于光照,有的联系清洁频率,最终共同得出“植物分布与功能需求相关”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遵守统计规则、为集体目标调整分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合作不是妥协,而是用规则守护共同的成果”。合作探究式课堂将数学学习从“个体认知”拓展为“群体共建”,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承担角色、遵守规则、协商分歧,既掌握了统计的核心方法,又在实践中理解了团队协作的内涵——责任、包容与对规则的敬畏。这种“在做中学”的德育模式,让抽象的品质培养扎根于具体的学习场景,实现了数学知识与人格成长的双向赋能。
结束语
德育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内驱力,更能培养其科学精神、团队意识与文化自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精神动力。教师需要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通过教学优化将德育有效融入高中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雯 . 高中数学教学德育融合的实践探究 [J]. 数学之友 ,2025(11):27-29,32.
[2] 王毅. 对于高中数学德育路径的相关探讨[C]// 第四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5:1-4.
[3] 杨万君 , 吴鸿龙 . 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 学周刊 ,2025,18(1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