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体适能提升的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模式应用探究

作者

肖传哲 陈波

重庆市云阳县青龙小学 重庆 404500

在以往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应用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无法适应学生不同时期的个体差异需求,不仅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也会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体适能的提升。而分层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则可以对学生群体做出合理划分,将个性化特征显著的教学目标与方案制定出来,为体适能提升拓展出更多新路径、新方法,为各阶段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落实提供支持。

一、科学划分学生层次

可通过初始分层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层次的划分。在开学初可以通过体能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完成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并初步完成基础层、提高层、精英层这几个层次的划分。在日常教学中每个学习都要开展一到两次的体能复测,围绕学生的进步情况来对其层次做出合理调整,以免因为分层一直固定而产生标签化影响[1]。比如:某位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训练,50 米跑成绩从最初的基础层上升到了提高层,基于此,就可以将其调整到提高层这一层。这样既可以为后续的学习进步带来更大的激励作用,对体适能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设计体现差异化

(一)教学目标分层

对于基础层,要将正确的跑步姿势、跳跃动作等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视为重点,促进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的逐步提升,强化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且要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比如,在跳绳教学中,可将“连续跳绳 10% ,动作规范”设为目标。

对于提高层,要将基础技能巩固视为重点,强化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等体适能要素的提升,且要发展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良好水平,初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比如:可以将“可以连续跳绳50 次,且速度均匀。具有良好的节奏感”设定为跳绳教学目标[2]。

对于精英层,要注重运动技能优化,特别是爆发力、耐力等专项体能的提升,要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优秀水平,持续提升竞技意识、抗挫折能力。比如:将“可以连续跳绳100 次以上,且可以尝试双摇跳”设定为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层

对于基础层,要多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富有游戏元素的内容,尽可能帮助学生降低学习与练习的难度、强度,将基础动作学习、体能储备视为重点。比如:以耐力跑教学为例,可通过青蛙跳、小兔跑这类动物模范跑,或者是开展“寻宝接力赛”等类型的游戏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大家全身心参与其中,每一次的练习距离要控制在 200-300米,以免因为强度过高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对于提高层,要适当的增加技术动作的训练强度、复杂程度,可围绕具体需求,将小组合作、竞争元素引入其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综合体能。比如:以耐力跑教学为例,就可将学生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开展往返接力跑。又或者是开展间歇跑,先跑 100米,再快走 50 米,重复进行。总训练距离控制在 500-800 米,让学生的心肺耐力得到逐步提升[3]。

对于精英层,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专业化的训练内容,通过个性化挑战目标的合理设置来将学生自身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比如:以耐力跑教学为例,可通过变速跑,先快跑 300 米,再慢跑 100 米,重复 4 组;长距离耐力跑,持续跑 1000 米 -1500 米,密切监测心率来实现耐力水平的逐步提升。

(三)教学方法分层

对于基础层,应科学引用示范、模仿、纠错相结合这一循环教学法,教师要对基础动作进行重点示范,通过分解练习来适当的降低学习难度,如,以跳绳为例,可以先练摇绳,再联系跳跃,最后进行协调配合,期间要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如:“你刚才的姿势进步很大!”等,由此来逐步增强学生自信心。

对于提高层,可引用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一些技术改进问题提出来,如,怎样摆臂才能够让跑步速度提升?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来讨论、练习,期间教师可通过巡回指导的方式来将存在的共性问题提炼出来,为学生集中讲解,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对于精英层,要合理引用目标导向、个性化训练和竞赛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制定更适合的个人训练计划,强化进阶技术指导,如,足球弧线球射门等等,也可以通过“体能挑战赛”这类班级内部竞赛活动的组织来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大家积极参与其中,由此来取得理想的教学、训练成效。

三、教学评价分层实施

评价标准分层。要突破传统的“单一分数论”,围绕各层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差异化评价标准的设计。对于基础层,要将参数情况、进步程度视为重点。比如,可开学初相比,50 米跑的成绩提升了 1 秒就可以获得满分等。对于提高层,要做到对达标度、能力提升的充分考虑,比如,可以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占 60%,平时的技能动作规范度占 40% ;对于精英层,要将竞技水平、综合素养的发展为重点。如,体能测试优秀占50%,团队协作能力发展占30%,各阶段比赛成绩占20%。

评价方式也要多元化,要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有机整合,以此来确保各层学生可以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成长中都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指导。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体适能提升的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既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能够让因材施教理念在小学体育课上得到更好落实。在科学分层、差异化教学设计,以及多元化评价助力下,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体适能水平,多角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各层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可以获得理想条件,为之后的成长成才做好铺垫,推动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广. 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小学体育课堂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J]. 体育视野,2025, (03): 87-89.

[2] 邢玉栋 .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J]. 天天爱科学( 教育前沿 ), 2022, (01): 101-102.

[3] 韩冰, 袁君. 试论素质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 [J]. 小学生( 下旬刊 ), 2021, (11):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