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原牧区山羊痘疫病的防控措施及对策

作者

次仁平措 坚才卓玛 阿旺白玛

1. 下过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2. 那曲市农牧业(草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

高原牧区地域辽阔,气候多变,是山羊养殖的重要区域。山羊痘作为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山羊健康和养殖效益危害极大。在高原牧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养殖方式相对落后等因素,山羊痘疫病的防控难度较大。一旦疫病爆发,不仅会导致山羊大量死亡,还会给牧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适合高原牧区的山羊痘疫病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强化监测预警,织密防控信息网

高原牧区辽阔的空间尺度与山羊养殖固有的分散性特征,显著提升了疫病动态监控的复杂性。实现山羊痘疫情的有效遏制,核心在于构建强大的早期预警机制,唯有精准捕捉疫情初始信号,方能迅速启动“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响应链条。构建覆盖牧区的多层级监测架构是基础支撑。关键举措包含在牧区村镇节点科学部署固定监测单元,这些单元承担着“哨兵”的核心职责,需配备具备专业素养的现场人员及基础诊断工具。工作人员须常态化走访养殖单元,对山羊群体实施细致的临床评估,特别关注体温异常升高、体表特征性痘疹等典型病理指征的出现。同步规划在于系统性获取山羊的生物材料样本,并将其高效转运至具备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深度分析,此举极大提升了疫情判定的客观性与可靠性。该网络的全面铺开,本质是编织一张捕捉疫情早期火苗的灵敏之网,为后续干预争取关键的应急响应窗口期。信息流的畅通无阻与跨区域协同构成另一重要支柱。鉴于牧区内部山羊种群频繁的跨地域移动,客观上形成了疫病传播的潜在链条。因此,必须打通各监测单元之间、监测单元与上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壁垒,建立高效稳定的情报交换管道。任何监测点捕捉到疑似疫情线索,必须在第一时间启动纵向报告程序,同时将关键风险信息横向传递给邻近区域的监测伙伴,促使后者提前部署针对性警戒与预备动作。利用“微信群”、区域性动物疫病监测信息平台等即时通讯与数字化工具,可显著压缩信息传递的时空延迟,促进情报资源的实时汇聚与共享。这种基于信息无缝流转的联防联控模式,能够有效凝聚分散的防控力量,形成区域协同的坚固屏障,对阻断疫病在广阔牧区的空间蔓延具有决定性意义。

2. 优化免疫策略,筑牢免疫防护墙

针对高海拔牧区病毒性皮肤病的综合防控措施,需要结合地理环境特殊性制定适应性的管理方案。地方生物制品机构定期向基层单位发放冻干形态的生物制剂,经过长期实践发现每年 3 月至 4 月以及 9月至 10 月进行预防性注射具有多重优势,这两个时间段不仅环境温度维持在 5-15°C 区间,节肢动物活跃度显著降低,更有利于维持生物制剂在运输环节的稳定性。这种时间选择策略还能有效规避母体妊娠后期可能产生的胚胎发育异常风险,并减少新生个体通过母乳获取的被动免疫对主动免疫效果的影响。在动物流动管理方面,建立三个维度的隔离机制至关重要。新引进的个体需在独立空间进行不少于四周的医学观察,待确认无皮肤病变特征后方可混群饲养。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实施物理隔离,对患病个体的代谢产物采取高温处理措施。饲养区域的清洁消毒工作需保持每周一次的频率,使用碱性化合物溶液进行环境消杀。每年定期使用驱虫药物控制体外寄生虫数量,阻断病原体通过吸血昆虫传播的潜在途径。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初期体温升高至 40% 以上并伴随采食量下降,随后在表皮薄弱区域出现红色结节并逐步演变为充满浆液的囊泡,通常在 72 小时内发生表皮破损形成溃疡面。病理切片显示真皮层存在大量免疫细胞浸润现象,病程进展至后期可能出现纤维化组织坏死。治疗方案包括局部使用氧化性消毒剂清洁创面,配合抗菌药膏促进愈合,同时通过注射广谱抗生素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辅助营养补充剂提升机体抗病能力。

3. 完善生物安全,打造健康养殖圈

生物安全构成防控山羊痘疫病的关键基石,在广袤的高原牧区,落实严密的生物安全体系对阻断疫病传播链条、维护羊群整体健康状态具有决定性意义。养殖环境的洁净度直接关联山羊个体的生存质量与疫病易感性,故而对羊舍及其附属设施实施系统性的卫生维护与科学消毒程序不容忽视。日常操作需包含对场内积存粪便、废弃物料等污染源的彻底清除,确保地面、围栏及活动区域持续处于高度整洁状态。消毒剂的选择与应用是此环节的核心技术支撑,必须依据消毒对象特性精准匹配药剂种类并严格执行推荐配比与操作规程。例如,针对羊舍硬质表面如地面、墙壁,粉刷或喷洒石灰水溶液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消毒手段;而对于饮水槽、料槽、挤奶设备等频繁接触的器具,则适宜采用过氧乙酸等高效消毒剂进行充分浸泡或彻底擦拭,确保无消毒死角残留。为防止环境微生物群落对特定消毒成分产生适应性乃至耐药性,定期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消毒剂品种构成一项必要的预防性策略。上述综合卫生消毒实践,其根本目标在于最大限度灭杀或抑制环境中潜伏的病原微生物活性,从而显著压缩疫病在羊群内或场际间扩散的潜在空间。高原牧区独特的开放地理格局使得不同羊群间发生接触的可能性客观存在,这无形中加剧了疫病交叉传播的潜在风险。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强化羊场间的物理隔离屏障与人员物资流动管控成为另一项不可或缺的生物安全支柱。在毗邻牧场边界处构筑如铁丝围网、深挖沟渠等实体阻隔设施,能够切实阻断羊只个体间的直接互动或近距离接触。更为关键的是,需对一切进出养殖单元的人员与交通工具实施极其严格的准入管理,强制进行鞋底、车轮等关键部位的彻底消毒,并详细记录出入时间、事由及接触范围。新购入的山羊种群在引入主群前必须经历规定时长的隔离检疫期,在独立区域接受密切的健康状态观察与必要的病原学筛查,唯有确认其完全健康无虞后方可允许混群饲养。

综上所述,高原牧区山羊痘疫病的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强化监测预警能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免疫策略能够提高山羊的免疫力,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完善生物安全能够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为山羊创造一个健康的养殖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一龙, 唐娜, 井长华, 徐晴晴, 尹秀升, 王海明, 孙婧, 林盼盼,董林 , 刘吉山 , 曹荣峰 . 1 株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J]. 中国畜牧兽医 , 2025,52(06): 2790-2799.

[2] 李晓卓, 金映红, 张凌, 李月, 汪萍, 刘文锴, 韩翔舒, 梁纤纤,郑启铭 , 冯继红 , 王延 , 夏俊 . 牛口蹄疫灭活疫苗、山羊痘活疫苗、布氏菌活疫苗联合使用的免疫效果分析[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38(04): 392-398.

通讯作者:阿旺白玛,女,主要从事农牧业( 草业) 科技研究与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