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融合劳动教育活动提升学习深度研究 

作者

宁小英 常爱军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高级中学 7260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被重新纳入课程体系,与德、智、体、美、劳同等重要地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深度学习成为当前教育关注的重点,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的综合提升与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而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尽管课程内容丰富、文体类型多样,但仍存在知识掌握碎片化、学习体验表层化和能力培养机械化等问题,难以真正实现学习的深度与厚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教育以实践为核心,强调动手能力、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具有推动知识转化和促进体验生成的独特优势。因此,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现实举措,更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深度的有效路径。本文立足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探讨融合劳动教育活动的可行性与实践策略,以期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一、高中语文学习深度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普遍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知识的积累,教学重心偏向于应试技能的训练。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立足实践、着眼综合、关注生活”,但实际课堂仍停留在文本分析和答题技巧层面,缺乏足够的情境建构与实践延展。多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对文本的机械记忆和对写作技巧的程式化模仿,缺乏对文本主旨的深层体悟与文化背景的主动探索,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情感投入,导致其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难以同步提升。此外,语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割裂严重,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没有得到有效统一。这种浅层学习状态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制约了他们语言思维、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劳动教育对语文学习深度提升的促进作用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体验性和综合性,与语文教学中的观察、表达、理解、审美等能力培养形成高度互补。将劳动教育引入语文课堂,能够构建起从文本到现实、从知识到实践的桥梁,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真实体验与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次“为父母做一次家务”的活动,并撰写感受类随笔,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在表达中完成自我梳理与反思,从而深化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提升。此外,劳动教育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语文实践场景,如校内劳动日志写作、社区服务过程记录、劳动人物采访报道、田园劳作文学采风等,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积累语言材料,提升观察力与表达力。劳动活动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写作主题和审美资源,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温度、广度与深度。

三、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具体实践路径探析

高中语文融合劳动教育应从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机制三方面系统推进。在教学设计上,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劳动主题嵌入课堂内容,实现知识与实践联动。如在议论文教学中设置“校园劳动的意义”写作任务,鼓励学生结合亲身劳动经历进行表达;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植物认养”“节令采风”等活动,加深对自然意象的理解,提升审美与表达能力。在课程实施上,应注重课内外联动,依托语文活动课、社团实践等方式拓展学生劳动语文体验,让语文学习走向生活。评价方面,应将劳动过程中的观察、表达与思考纳入语文评价体系,强调素养导向和过程管理,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与成长。

四、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语文教师在融合劳动教育中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与价值引导者,具备“大语文”视野,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融合。在准备阶段,教师要具备劳动实践与语文整合的设计能力;实施阶段,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表达与反思;评价阶段,则应采用过程性与成果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同时,教师需具备一定的劳动素养与跨学科协调能力,学校可通过校本研修、教学观摩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五、融合实施中的现实困境与优化建议

融合教学仍面临课时紧张、资源不足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破解困境,应从制度与资源两方面优化: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融合教学明确导向与时间支持,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学校层面应整合资源,建立“语文 + 劳动”课程共同体,构建项目化学习平台;同时开发融合教学案例与活动模板,供教师参考与使用。在评价上,应关注学生表现性成果与情感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结论

高中语文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是推动语文教学走出应试困境、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通过将劳动体验与语文学习相结合,不仅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与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达动力,促进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人文素养的同步发展。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优势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实现了互促共进。未来,应在教学设计、资源建设、师资培训与政策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融合力度,推动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使语文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 钟海霞 .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劳动之光项目教学活动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四).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2022:1724-1725.DOI:10.26914/c.cnkihy.2022.056046.

[2] 肖青萍, 刘映红.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高效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J].散文百家 ( 新语文活页 ),2016,(04):78-79.

[3] 张竞予 .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探索 [J]. 家长 ,2024,(26):89-91.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课题(课题立项号:SGH24Y1949

课题名称:《高中语文融合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