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思政育人融入就业指导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成效

作者

郭毓昕

渭南师范学院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当下,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就业指导作为帮助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的就业指导往往侧重于求职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职业观和人生观的引导。思政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融合:将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程

将思政教育深度嵌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实现价值引领与职业发展精准对接的核心路径。课程内容本身需要系统性变革,突破单纯传授求职技巧或职业规划的固有框架,增设具有明确导向的思政教育专门单元。具体操作上,当探讨职业定位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将个人志趣融入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深入辨析两者交融的契合之处,推动其自觉把个人生涯轨迹与国家战略布局、社会整体进步的洪流紧密编织,着力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引入关键行业的杰出代表案例至关重要,通过展现这些典范人物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的非凡价值及其对国家社会的卓越贡献,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职业热忱与不懈奋斗的内在动能。教学方法的革新同样急迫,传统的单向讲授模式因其学生参与度低、效果有限已难以适应新要求。结合思政元素的渗透,积极采纳多元化互动形式成为必然选择。“案例分析法”的实践中,教师精心挑选富有启发性的真实就业实例,指导学生对案例主体的择业逻辑、发展脉络及深藏其后的价值抉择进行剥茧抽丝式的剖析,促使学生在参与思辨的过程中自然内化积极正向的就业观念。“小组讨论法”则可聚焦类似“如何在就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命题展开深度研讨,营造思想激烈交锋与智慧相互启迪的场域,深化对思政内核的领悟力。

二、实践强化:依托实践活动强化思政引领

高校推动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融合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基于学科特征与青年群体特点设计的课外实践体系,能够帮助学习者在具身体验中实现价值内化与技能提升的协同发展。志愿服务类项目作为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开展形式可延伸至社区帮扶、公益服务等多元场景,使参与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集体主义理念的认知。结合产业调研与岗位实习的沉浸式学习,则为青年群体创造了观察行业生态、理解职业规范的特殊场域——在专业实践环节中,学习者通过接触真实工作环境,不仅能够将学科理论转化为操作技能,更能直接观察企业价值理念与组织文化的实际运作模式。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竞赛平台建设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竞赛等载体通过设置社会需求导向的302

选题框架,引导参赛者主动关注城乡发展、科技伦理等现实议题。此类竞技活动在提升简历制作、面试应答等实务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参赛者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实践环节的效能实现都依赖于系统化的过程设计,包括前期目标设定、中期动态反馈、后期成果转化等完整链条的构建,这种全流程管理机制既能保障意识形态教育的渗透效果,又能切实增强青年群体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适应力。

三、机制协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实践,亟需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其关键在于促成学校、家庭、社会及用人单位育人力量的深度整合。内在协同表现为校内多部门职能的联动互补。就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通常牵涉学生事务管理、教学运行、招生就业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多个职能单元。各部门间沟通障碍的破除与协作意愿的增强,能够汇聚成强大的行动共识与实践效能。学生事务管理部门所掌握的学生思想状况与现实关切,可为就业指导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供精准的切入点与内容支撑。教学运行部门承担着课程体系优化的责任,其重要任务在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就业指导相关课程模块创设制度空间与资源保障。招生就业服务部门对劳动力市场实时动态的捕捉与分析,成为提升就业指导信息精准度的核心依据。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理论指导框架与丰富的教学资源供给,则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化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多元化部门间的协同运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全方位、深层次融合成为可能。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初始环境,其影响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将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程,重构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可提升课程思想性与针对性;依托实践活动强化思政引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竞赛和企业文化体验活动,能深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识,增强就业指导实效性;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校内部门合作、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可形成育人合力,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语慧 , 邓捷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 [J]. 焦作大学学报 , 2025,39(03): 74-78.

[2] 张荣 . 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思政育人融合的路径探索——赋能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课程思政等教育模式创新探究荐读 [J]. 情报理论与实践 , 2025,48(07): 210.

[3] 姜慧 , 李爱红 . 将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5,24(04):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