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赋能农民教育培训的路径探索
杨景淑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在提升农民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培训内容单一、实践不足、传播受限等问题。文化具有凝聚人心、教化育人、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将文化融入农民教育培训,能够丰富培训内涵、增强培训吸引力、提高培训效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探索文化赋能农民教育培训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化浸润课堂,创新培训内容体系
常规的农民农业技能传授,重心常在技术本身,较少关注文化因素对农民认知与价值判断的影响。所谓文化浸润课堂,其核心在于将三类文化元素——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本土文化、现代文化理念—有机整合进培训框架,实现内容体系的重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智慧积累。在培训实践中,这部分内容可具体化为引入“农耕文化”与“节气文化”。农耕文化是农民世代生产实践凝结的成果,涉及传统农具操作原理、作物栽培历史规律等知识点的讲解,此举有助于农民理解前人的生产智慧,强化其对农业活动的内在认同与归属意识。节气文化与农业生产过程密不可分,特定节气往往对应特定的田间作业节点。培训者需向农民阐明节气变化对作物生长节律、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关联性,指导其依据节气特征科学规划农事操作,提升生产安排的精准性与效率。乡村本土文化标识着特定地域的独特性,蕴含着鲜明的地方色彩。每个乡村都拥有其专属的历史沿革、民俗习惯以及手工技艺传承。培训设计应着力挖掘此类本土资源,将其转化为可讲授的内容模块。例如,可邀请村中掌握“竹编”、“木雕”、“刺绣”等传统工艺的老艺人现场传授制作技法。此举一方面使农民习得实用增收技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本土文化的活态传承,增强了乡村自身的文化厚度与吸引力。此外,通过讲述本乡本土的历史变迁与民间传说,引导农民了解脚下土地的过往,能够有效激发其乡土情感,培育建设家园的主动担当精神。
2 活态传承搭台,打造多元实践场景
农民教育培训中的文化赋能,其实现路径远不止于课堂理论的单向传递。更为关键的环节,在于依托活态传承机制,有效搭建起实践操作的多元平台。这种活态传承的核心要义,指向文化在动态实践流程中的持续传递与创新发展,唯有通过具体行动,文化方能激活内在的崭新生命力。具体到农业培训领域,一个可行的操作方案是设立专门的农业文化实践基地,基地的核心功能在于有机融合常规农业生产流程与深度的文化体验活动。设想一种模式,建立融合了作物种植、现场采摘、后续加工以及终端销售等全链条环节的农业观光园。农民置身其中,一方面执行着日常的生产任务,另一方面则沉浸式地感知农业文化带来的独特吸引力。这类观光园内部可进行功能分区。设置特定的农耕文化展示区是基础,这里陈列传统农具,复原典型农耕场景,其目的在于清晰呈现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农民和外来访客提供直观认知。配套设立农产品加工体验区具有实用价值,农民在此直接参与加工操作,这种亲身经历不仅提升其技能熟练度,更直接指向提高农产品经济附加值的现实目标。定期策划组织农业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也是有效手段,诸如“丰收节”、“采摘节”这类项目,能够成功吸引外部游客参与互动。游客的涌入,客观上促进了本地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同时有力拉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农民通过深度参与上述所有实践活动,最终收获是复合型的:农业生产技能的切实精进仅仅是基础层面;更为深刻的是,在此过程中,他们内在的文化自信得以强化,面向市场的商业意识也获得了同步提升。
3 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智慧传播网络
数字化浪潮深刻改变了文化赋能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式。智慧传播网络的构建正成为突破时空制约的关键策略,它显著提升了培训覆盖的广度以及效率水平。互联网平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建设专门面向农民的培训网站或手机应用,在其中整合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这类资源包括农业技术视频、文化讲座音频以及电子书籍等多种形式。农民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灵活性,能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地点。线上平台设置的互动交流区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农民在此提出的生产与学习疑问,通常能得到专家或同行农民的及时解答与交流讨论。实时互动的线上直播培训同样值得关注,邀请农业专家、文化学者授课时,农民借助弹幕、留言等功能直接与专家沟通,这显著强化了培训的现场感与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文化赋能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将文化与农业培训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心(家庭农场发展中心)2025 年培训计划(部分)[J]. 中国农民合作社 , 2025,(07): 73.
[2] 王琳 . 德国农业协会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动因、机制与启示——以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农业协会为例 [J]. 教育与职业 ,2025,(13): 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