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中的家书家风传承
张燕
甘肃省酒泉中学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指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的家教家风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家书作为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道德伦理价值,是连接个人、家庭与国家的情感纽带。肃州区博物馆作为河西走廊文化的重要保存机构,收藏了大量反映当地家风家训的历史文物,为开展家风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
酒泉中学与肃州区博物馆合作的 " 走进家乡历史 " 研学活动,开创了馆校合作的新模式,通过实地参观、文物解读、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家书家风中蕴含的文化基因。本文将从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一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与创新点,探讨馆校合作中家书家风传承的有效路径。
一、家书家风的历史教育价值
家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从古至今承载着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在肃州区博物馆的藏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从汉代简牍到近代信札,不同时期的家书都反映了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儒家思想。这些家书不仅是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更是家风传承的重要媒介。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家书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首先,家书提供了真实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其次,家书展现了道德规范的传承过程,如博物馆收藏的《左宗棠家书》就体现了 " 勤俭持家、忠孝传家" 的家风。[2] 再次,家书反映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许多家书中都流露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培养,而家书家风教育恰恰为这些素养的培育提供了生动载体。通过解读家书中的历史信息,学生能够建立起个人与历史的联系,理解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从而深化对家国情怀的认知。
二、馆校合作中的家风教育实践创新
酒泉中学与肃州区博物馆的合作探索了 " 三维一体 " 的家风教育模式:[3]以博物馆为空间维度,提供真实的历史场景;以家书文物为内容维度,呈现具体的家风案例;[4] 以研学活动为方法维度,创设互动体验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使历史教育更加立体生动。[5] 在课程设计上,教研组开发了 " 家书里的家国情怀 " 主题课程,包括三个环节:课前准备环节,学生收集自己家族的家书或家训,或者让家长写好给孩子的一封信;博物馆研学环节,通过对比文物家书与现代家书,分析家风传承的变与不变;课后延伸环节,交流自己的“家书”并撰写 " 致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将家风思考延伸到未来规划。这种设计体现了从认知到情感再到实践的完整学习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家书情境重现" 活动,学生根据博物馆收藏的古代家书,编排历史情景剧,在学校舞台亲身体验家书书写的历史场景和情感表达。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使他们在家风传承中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受本次活动的感染,我也给我的孩子写了一封家书,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安安吾儿,关于家风,你的爸爸跟你的爷爷一样,也是家族、家庭观念很重的人。你爸爸家族的家风很好,妈妈嫁进来后跟你爸爸家族的亲戚相处的很和谐,你的爷爷、伯伯他们都是很淳朴的人,用自己辛勤的奋斗和努力积累财富,无论是种地还是开出租车,都在自己的行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成为被周围人所认同的佼佼者,他们是勤劳、淳朴的一代人,真正践行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你的爸爸身上也继承了这些良好的品质。当然,爸爸最大的优点是尊重妈妈,尊重女性。这也是你爷爷、伯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你的爸爸继承了下来,希望你以后也要将这些继承下来。
三、家风教育实践的培养目标
家书家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家国情怀,而馆校合作为此提供了有效路径。在肃州区博物馆的研学活动中,通过 " 家 - 乡 - 国 " 的情感递进,引导学生从家庭亲情扩展到乡土认同,再升华到国家认同。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家书解读唤起学生对家庭情感的共鸣;然后结合酒泉本地历史名人的家书,如反映丝绸之路贸易的家乡书信,培养学生的乡土认同;最后通过展示历代戍边将士的家书,如汉代边关将士写给家人的木简,引导学生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的紧密联系。这比我们平时在课堂的空讲理论教育更有冲击力和说服力。
四、结论与展望
酒泉中学与肃州区博物馆的合作实践表明,馆校合作是传承家书家风、培育家国情怀的有效模式。通过博物馆的真实情境、珍贵文物和专业资源,历史教育得以突破课本限制,使抽象的价值观念变得具体可感。而学校的教育体系和教学目标,则为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明确方向。未来,馆校合作在家书家风传承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本地家书资源,建立数字化家书档案,扩大教育覆盖面;另一方面,可以开发系列化课程,将单次研学活动延伸为长期教育项目;此外,还可以加强家校社协同,鼓励家庭参与,使家风教育形成闭环。
总之,家书家风传承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基础工程。馆校合作为此提供了创新平台,值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推广。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模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培育核心素养的生动教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 人民日报 , 2022-10-26(1).
[2] 肃州区博物馆 . 河西走廊文书精选 [M].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 2020.
[3] 李君 . (2022). 馆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基于“空间 - 内容 -方法”三维模型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42⋆(12) , 45-52.
[4] 张新民. (2021). 河西走廊出土简牍中的家庭伦理研究[M]. 北京: 中华书局 .
[5] 教育部. (2016).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 教基一〔2016〕8 号)[Z].
该论文系酒泉市2023 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馆校合作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酒泉中学为例》(课题立项号:JQ[2023]GHB04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