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开展中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与优化
旦巴
纳木湖镇中心小学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当雄县 851500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仅依赖于学校,家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强调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协同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引导。班主任作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重要纽带,在家校共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1 搭建沟通桥梁,畅通家校对话渠道
在小学班级管理者的工作中,建立一套运转有效的交流机制构成了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的根基所在。这种交流机制的实际价值体现在让家长能够持续获取其子女在校期间涉及学习进展与日常生活状态的具体信息,反过来,班级管理者也能借此途径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与实际状况,这种信息的双向流动最终促成了教育力量的汇聚整合。改变那种只在学生出现问题或困难时才被动与家长沟通的传统做法非常关键,班级管理者需要采取主动姿态去建立并维系这种联系渠道。新学年或者新学期启动之初,采取电话联系、发送短信或者组织专门的家长见面会等形式向家长群体介绍班级的整体运作规划、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以及对学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预期,这种做法有助于家长群体对学校层面的教育理念与具体实践形成初步的认知轮廓。贯穿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里,有效利用微信群、QQ 群这类能够即时传递信息的通讯工具,及时向家长群体发布关于其子女学习状态的变化、参与活动的具体场景图片等动态内容,这为家长随时掌握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形提供了便利。举例来说,每天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在群组里分享当天课堂上部分学生展现出的积极状态、完成质量较高的作业样本等具体事例,能够让家长真切感受到孩子身上发生的细微进步与积极变化。
2 创新共育形式,丰富家校互动内涵
传统家校合作的方式,比如家长会或者家访,有时显得不够多样,不太容易照顾到所有家长和学生不同的想法。这种单一性促使我们需要寻找一些不同的途径,让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变得更有内容,效果也更实在。其中一个值得尝试的做法是推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阅读这件事,对于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升综合能力确实挺关键。班主任可以考虑学生具体的年龄和阅读能力,挑一些合适的书推荐给他们,再弄一个比较细致的阅读安排。鼓励家长每天尽量抽点空,陪着孩子读读书,互相聊聊书里讲了什么、自己有什么想法。隔段时间,班主任还能张罗一下“亲子阅读分享会”,让家长和孩子都到前面来,说说自己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展示一下阅读带来的收获。这种共同阅读的做法,作用可能不止于拉近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它或许能让孩子对书本更感兴趣,读得更好,同时也能让家长多一个窗口,了解孩子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把家长请到课堂上来讲课,这也可以算作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各自掌握着不同的知识和独特的经验。班主任不妨邀请几位家长走进教室,给学生带来点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说,家长如果是医生,可以讲讲“健康知识”;家长如果是警察,就能介绍些“安全防范常识”;要是家长碰巧是艺术家,说不定可以教点绘画、音乐方面的技巧。这种家长进课堂的活动,它的意义在于不仅仅让学生开了眼界,多知道点东西,它还可能让参与的家长体会到自己在学校教育里其实是有位置的,是能发挥作用的,这可能会增强他们对学校正在做的事情的认同感,也更愿意支持学校的工作。
3 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家校共育活力
为确保家校协同育人实践能够稳定且持续地向前发展,一套周密完备的评价机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借助其建立起来的评价框架,能够对家长群体与学校机构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状态与成效进行相对客观的衡量。此种衡量本身,便构成了一种积极的驱动力,有助于调动双方内在的能动性与热情,最终提升合作育人的整体水平。聚焦于对家长方面的评价操作,其关注点主要落在两个维度:家长实际介入合作活动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影响。具体操作上,班主任教师可以设计并应用一种专门用于评估家长参与情况的记录工具——“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评价表”。此表格的核心功能是系统性地记载家长出席如家长会、“亲子活动”、“家长进课堂”等具体活动的频次,并对其参与的质量作出必要评判。此外,评价过程并不局限于表格数据。班主任还需结合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这包括细致观察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通过与家长进行持续、深入的对话交流。这些互动旨在更准确地把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际带来的效果。对于那些在家校合作中表现突出、展现出恰当教育方法并促使子女取得显著进步的家长,班主任有必要实施即时的正向反馈。采取的形式可以是授予其“优秀家长”证书以示认可,或在“班级群”这样的集体沟通平台上进行公开的赞扬。这些举措传递出清晰的信号:家长付出的努力被看见、被珍视、被尊重。这种被认同的感受,通常会转化为家长更深入、更主动参与后续合作事务的意愿。另一方面,现实中并非所有家长都能立即适应或充分投入。面对那些在活动中出席率偏低、或在教育方式上存在明显误区的家长,班主任的角色需要转向引导与支持。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是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班主任作为家校共育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积极搭建沟通桥梁,畅通家校对话渠道;创新共育形式,丰富家校互动内涵;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家校共育活力。通过这些实践与优化措施,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简瑞文 . 小学班主任德育评价素养的现状剖析与提升路径 [J].华夏教师 , 2025,(21): 38-40.
[2] 高艳伶 . 智能系统助力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25,(13): 76-78+82.
[3] 张华.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J]. 华夏教师,2025,(18):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