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堂路径
吴锦花
宁夏吴忠市滨河中学 751000
引言
新课标将思维品质提升至与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标志着教学重心从“学语言”向“用语言学”的深刻转变。批判性思维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概念,它恰恰孕育于日常的课堂对话与文本探究之中。然而,如何将思维训练无痕融入语言实践,仍是许多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当前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出现的问题,并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改进和优化。
一、创设开放情境,鼓励质疑发声
传统的课堂模式往往侧重于寻求标准答案,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教师的首要转变在于,有意识地将教学重心从结论的传递转向思维过程的展现。通过刻意引入具有认知冲突、文化差异或伦理争议的话题,教师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快地对学生的初步答案做出对错评判,而是应更多地运用“你为什么这样想?”“能否换个角度思考?”等引导性话语,将关注点从答案本身引向支撑答案的思考路径与论证过程。这种处理方式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课堂重视的是有理有据的逻辑推演,而非单一的正确结论。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一课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身无分文的亨利收到一张百万英镑钞票后命运逆转的故事。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跳出梳理情节、学习语言点的常规框架,转而提出一个更具思辨性的核心问题:“这张百万英镑钞票,真正改变亨利的是他的内在价值,还是仅仅改变了外界对他的看法?这究竟是一场关于人性的测试,还是一场荒诞的运气游戏?”这个问题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它直接触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到文本中寻找细节作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改变源于内在价值的学生可能会指出,亨利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诚实和尊严;而认为改变源于外界看法的一方则会强调,周围所有人态度的转变完全基于一个金钱符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经历了分析文本、筛选信息、构建论证的完整思辨流程。他们的讨论或许会延伸到对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反思,从而实现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的深度结合。
二、深化文本解读,引导多维分析
要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学就不能停留在对词汇和语法的解释上,也不能满足于对文章大意和事实细节的表层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去审视文章的内在结构、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文字背后可能存在的预设或局限。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文本解读者,能够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与思辨。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Body Language 的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介绍了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的差异。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很可能记住的是一些结论,比如在某些国家点头表示否定。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要求我们走得更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在描述这些文化差异时,是站在谁的视角?它是否给人一种“我们”和“他们”截然对立的印象?它是否简化了文化内部的复杂性,仿佛一个国家内部所有人274
的行为方式都是一致的?为了深化思考,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作者选择这些案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增进理解,还是为了突出差异甚至制造趣味?如果我们让一位来自文中被描述国家的人来写同一主题,他可能会补充哪些信息或提出哪些不同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不再将课文内容视为金科玉律,而是开始学着评估其信息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他们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文化差异这一概念形成更为辩证、深刻的理解,其分析、综合与评价的高阶思维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
三、设计输出任务,推动思维外化
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思辨性的写作和口语任务,促使学生在组织观点、筛选证据和逻辑表达的过程中,将内在思考转化为外显成果。这类任务应当具备真实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完成分析、评价和创造的全过程。比如在 Morals and Virtues 单元中,该单元课文The Stone in the Road 讲述了一位国王通过放置石块观察村民反应,最终发现诚实少年的故事。传统教学往往停留在道德寓意的总结,而批判性思维培养则需设计更复杂的输出任务。教师可设计道德困境解决方案评估的写作任务。首先要求学生重写故事结局:如果少年搬石时受伤,国王是否应承担责任?学生需要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法律角度(国王行为的合法性)、伦理角度(善意欺骗的正当性)、现实角度(教育手段的有效性)。这种写作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判断,迫使学生权衡不同价值标准。
口语活动则可设计为模拟道德委员会听证会。学生分组扮演村民代表、教育专家、法律顾问等角色,就国王行为的合理性进行陈述与质询。任务要求每个观点必须引用课文细节作为依据,例如对比国王观察村民的动机与隐瞒身份的手段之间的矛盾。通过角色代入,学生学会从多元立场审视同一事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提供结构化支持。写作前发放论点 - 证据 - 反证模板,指导学生系统组织材料;口语活动前训练主张 - 理由 - 例证的发言框架。这种支架式教学既保证思维严谨性,又避免学生陷入空泛议论。最终成果评价标准明确包含:论点清晰度( 40% )、证据相关性( 30% )、逻辑连贯性( 20% )、语言准确性( 10% )。经过任务训练后,逐渐能提出教育目的能否证明欺骗手段的正当性、权威干预的边界在哪里等深度问题。当输出任务设计得当,语言实践就能成为思维训练的催化剂。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思维的引导者,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创新任务输出形式,将思维训练有机融入语言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刘珊 .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J].试题与研究 ,2024(36):85-87.
[2] 侯北辰 . 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问题链教学行动研究 [D]. 山东 : 聊城大学 ,2023.
[3] 汪科利 . 探讨高中英语教学中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J].文渊(高中版),2020(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