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实践探索
曹义花
甘肃省临洮县金泽小学 730500
一、引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整本书阅读因其完整的文本体系、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常陷入“重读完轻理解、重感悟轻表达”的困境:学生虽完成书籍阅读,却难以精准提炼核心内容,更无法将阅读所得转化为书面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模式以“读”为基础,以“写”为延伸,通过阅读积累为写作提供素材与范式,借助写作实践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形成“读中悟写、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读写结合模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研究与实践对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价值
(一)以写促读,深化文本理解
小学生的阅读常停留在“浅读”层面,对文本的人物形象、情节逻辑、主题思想缺乏深层把握。读写结合能通过针对性的写作任务倒逼学生深度阅读:如在阅读《草房子》时,让学生撰写“桑桑的成长日记”,需精准梳理桑桑的行为变化与心理轨迹,这种写作需求促使学生主动捕捉文本细节,实现从“读懂故事”到“读懂人物”的跨越。
(二)以读悟写,夯实表达基础
整本书为写作提供了完整的范例体系,包括叙事结构、语言风格、描写方法等。读写结合模式能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阅读《夏洛的网》时,通过分析夏洛救威尔伯时的对话描写,学习“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的技巧;阅读《爱的教育》时,借鉴“日记体”的表达形式,记录生活中的温情瞬间。这种“从读到写”的迁移,让写作教学有章可循。
(三)读写共生,提升核心素养
读写结合本质是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统一,能同步培育学生的多项核心素养。阅读中积累的词汇与句式,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写作中对文本主题的提炼,深化“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仿写、续写等任务再现文本情感,助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读写实践中感悟文本蕴含的人文情怀,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读写结合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读写目标错位,衔接缺乏逻辑性
部分教师设计读写任务时,未能建立“读”与“写”的内在关联:阅读《昆虫记》后,要求学生写“我的动物朋友”,却未引导学生借鉴法布尔的观察方法与描写视角;阅读童话《小王子》后,布置“我的童年往事”写作,与文本的哲思主题脱节。这种目标错位导致读写成为两张皮,无法实现相互促进的效果。
(二)实践形式单一,忽视层级差异
当前读写结合多采用“读后感”“内容梗概”等单一形式,缺乏对学生认知水平的适配性设计。低年级学生被要求撰写长篇读后感,因表达能力不足产生畏难情绪;高年级学生仍停留在摘抄好词好句、仿写简单句的层面,难以获得能力提升。同时,任务设计忽视个体差异,未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评价体系缺失,反馈缺乏针对性
读写结合教学中,评价常流于形式:对阅读的评价仅关注“是否读完”,对写作的评价仅侧重“语句通顺”,缺乏对“读写转化质量”的专业判断。如评价《西游记》读写任务时,未关注学生是否通过写作体现对“人物形象多面性”的理解;反馈多为“写得好”“需改进”等笼统评价,未能指出读写结合中的具体问题与改进方向。
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读写结合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锚定核心目标,构建“三级读写适配体系”
依据文本特点与学生年段特征,建立“基础 - 进阶 - 创新”三级读写目标体系。基础层聚焦文本要素,低年级阅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后,仿写“我爱妈妈的表达方式”;中年级阅读《绿野仙踪》后,绘制情节思维导图并撰写关键情节简介。进阶层侧重方法迁移,高年级阅读《水浒传》后,借鉴“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写身边的个性人物。创新层注重思维拓展,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以“假如我有神奇能力”为题进行创意写作,融入文本的生命感悟。
(二)设计层级任务,落实“全程读写融合路径”
以阅读进程为线索,在“读前 - 读中 - 读后”三个阶段设计递进式读写任务。读前铺垫性写作,如阅读《城南旧事》前,撰写“我的童年记忆片段”,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结;读中嵌入式写作,阅读过程中穿插“人物小传”“情节续写”“对话补写”等微任务,如读《夏洛的网》到“夏洛织字”情节时,补写“威尔伯的心理活动”;读后拓展性写作,采用“主题议论文”“文本改写”“创意改编”等形式,如读完《木偶奇遇记》后,将“匹诺曹的成长”改编为课本剧剧本。
(三)完善评价反馈,建立“多元读写评价机制”
构建“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家校协同”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兼顾“读的深度”与“写的质量”:读的维度关注文本理解的准确性、细节把握的全面性;写的维度关注素材提炼的关联性、表达方法的迁移性。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通过读写任务单、课堂分享等记录成长轨迹;终结性评价采用“作品展示 + 互评互改”形式,如举办《草房子》读写成果展,学生互评“成长日记”对人物理解的贴合度。评价反馈实行“精准指导”,针对问题给出具体建议,如“你对桑桑的心理描写很生动,若能结合书中陆鹤秃顶’的情节佐证成长,会更深刻”。
五、教学案例与效果分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实施读写结合教学实践。读前布置“我眼中的孙悟空”短文写作,激活学生既有认知;读中设计三个嵌入式任务:一是摘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动作描写,仿写“精彩打斗场景”;二是为“猪八戒”撰写人物小传,结合情节分析其性格多面性;三是补写“唐僧误解孙悟空时”的内心独白。读后开展“《西游记》人物新解”议论文写作,要求结合具体情节支撑观点。
对比实验显示,采用读写结合模式的班级,在“文本细节提取测试”中平均分高出传统教学班级 12.6 分, 83% 的学生能在写作中准确运用“通过情节塑造人物”的方法,较之前提升 57% 。课后访谈中, 78% 的学生表示“通过写作更懂书中人物了”, 69% 的学生认为“阅读时会主动关注写作技巧”,充分证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
六、结论
读写结合模式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科学的实践路径,其通过目标适配、任务分层、评价保障,有效破解了“读写割裂”的难题,在深化文本理解、提升表达能力、培育核心素养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实践中仍需关注不同文本类型的适配性,如散文类文本侧重情感表达迁移,科普类文本侧重说明方法运用。
参考文献
[1] 赵维海 , 王会文 .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读写结合的实践探索[J]. 甘肃教育 ,2025,(01):151-154.
[2]王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J].第二课堂(D),2024,(06):72.
[3] 孙祥红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文理导航 ( 下旬 ),2018,(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