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协同发展路径
刘琳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舟曲分局
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逐渐显现。如何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让社区居民共享生态红利,成为甘南州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本文从生态保护、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三个维度出发,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1 生态保护筑基,社区参与赋能:构建“政府—社区—居民”共治体系
维护生态系统自身的完整与稳定,是生物多样性得以延续的根基。生活在其间的居民,既是环境最直接的使用者,也常常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他们的参与程度,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保护的最终结果。这意味着,过去那种依赖单一力量进行保护的方式需要调整。一种新的管理思路正在显现:政府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让社区自身成为主导力量,同时鼓励居民个体的积极参与,形成一种协同运作的状态。关键在于厘清不同角色之间的边界在哪里,各自承担什么,又能获得什么,这样才能真正激发社区内部的力量。在特定区域,比如那些拥有大面积草原、湿地、森林的地方,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多数属于集体所有。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资源的使用权利与保护的责任往往是分开的。这种分离导致了令人遗憾的现象——“公地悲剧”时有发生。可以观察到,在一些高寒草原区域,因为牲畜数量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导致了明显的退化现象;同样,对濒危鸟类如“黑颈鹤”至关重要的栖息地,也因为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而日渐缩小。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在法律层面做出更清晰的界定。应当明确社区对于其所拥有的集体生态资源,不仅拥有所有权,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权,以及从资源保护中获得合理收益的权利。推行像“草原承包到户”这样的制度,或者签订“湿地共管协议”,都是将生态保护的具体责任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的有效途径。在西部某牧区的实践提供了一些参考价值。那里尝试了一种结合的模式,即“牧户轮牧”配合“生态补偿”机制。这种安排一方面保障了当地牧民维持基本生计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使牲畜数量与草原恢复能力之间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一个积极的信号是,该区域“黑颈鹤”的种群数量,近年来呈现出缓慢回升的趋势。
2 科技支撑引领,生态产业融合:打造“保护—利用—增值”循环链条
科技能力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结合生态保护与产业活动的深度融合,对于构建“保护—利用—增值”这一循环链条具有关键意义。生物多样性维护工作与当地社区发展进程之间,并非天然对立。借助科技手段的赋能效应与产业形态的融合路径,生态资源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层面的优势。这种转化过程,有助于形成保护行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利用成果反哺保护工作的闭环机制。守护生态安全,智慧监测扮演重要角色。甘南州地域广阔,生态系统类型呈现多样性。传统依赖人工的监测方法,面临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挑战。引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生态监测网络,成为必要选择。具体实践中,在黄河首曲区域、尕海湿地范围等生态关键节点,部署无人机巡航系统、红外触发相机、水质传感装置等设备,能够实现野生动物活动状态、植被覆盖变化、水质参数波动等信息的实时获取。上述设备采集的数据,经由云端计算平台进行深度分析,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坚实的科学决策依据。另外,开发并推广“生态保护 APP”这一工具,鼓励当地居民主动上传其观察到的珍稀物种影像资料、发现的环境异常问题等信息,具有积极价值。这种做法,能够推动形成普通公众广泛参与监测工作的格局,即“人人都是监测员”的状态得以实现。
3 文化传承浸润,民族团结共融:凝聚“生态—文化—社会”协同合力
甘南地域存在多民族混居现象,藏汉回等群体长期共同生活催生出特有生态传统,这类文化要素构成物种存续的精神关联,也是集体进步的情感支撑。理解生态文化深层意义能够提升保育共识。藏族古老环境伦理观重视 " 万物有灵 " 及 " 天人合一 " 理念,具体表现为藏历新年阶段严禁伐木狩猎等行为,显示自然敬畏态度。该地区宜系统收集口传文学、民间俗谚及歌舞展演等文化介质,提炼内隐的生态认知体系,组织编写《甘南生态文化读本》,在基础教育阶段增设专题科目,于居民区开展文化庆典与知识讲座,促使生态价值观深度渗透社会生活。合作市祥羚民族艺术团实践案例显示,将革命题材作品同藏蒙民族舞蹈形式创新性结合,能在艺术展演中有效传播自然保育思想,强化各族群文化共鸣。推动民族文化交互有助于巩固社会纽带。社区协同进步需要跨民族互信协作。通过创建混合居住社区模式,消解民族分居隔阂,营造 " 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 的现实场景。在生态村落建设项目中实施民居藏汉风格融合设计,同步建造传统商业街区与公共活动广场,激励不同民族经营者联合运营商铺,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年度节庆期间统筹举办 " 万人拔河比赛 "" 赛马节 ""锅庄舞 " 等跨民族活动,加速文化理解与情感融合。配套建立 "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 " 认证体系,对生态环境保护及社区服务贡献显著的家庭予以公示表彰,培育积极进取的社区风尚。
综上所述,甘南州需继续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创新为驱动,以文化为纽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甘南方案”。